南京鐘山風景區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坐落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建于1383年(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陵墓建筑宏偉,陵園圍墻長達45公里,孝陵分前、后兩大部分。前部從下馬坊開始經四方城,內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巨碑及神道,兩旁有石獸、望柱、石翁仲等;后部由正門、“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寶城等組成。朱元璋和馬皇后就葬在寶城后的土山獨龍阜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于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后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云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后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筑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明孝陵經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建筑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遺存郜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它們足以顯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叉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藝術杰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明孝陵建成后,明、清兩代的多位皇帝,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以及明代以降的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頻繁拜謁、憑吊明孝陵,題詞吟詩,抒發自己的思想、抱負和情懷。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明孝陵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標志物。明孝陵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的某些方面,如陵宮前設置神道,神道兩側設置石象生、勛臣等,但明孝陵的主要特質是六大創新: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明孝陵的陵區內,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標的東陵。東陵經考古勘探,未見有單獨設置的神道石刻和御河上的御橋,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分布于南京周圍的南朝梁臨川王蕭宏家族墓地,已出現共用一條神道的現象,但南朝這一共用神道的現象末得到普及和傳承,更未被隋、唐、宋、元各代的統治者所接受。朱元璋或是承襲了南朝遺風,或是出于地形地貌的考慮,開刨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后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這一制度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繼。神道蜿蜒曲折中國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處于陵墓的巾軸線上。明孝陵在神道設計上并未因循守舊,而是富有創新。神道不僅不在陵墓中軸線上,而且因形隨勢,蜿蜒曲折。這種不拘一格的設計,一般認為是法地,或以為是象天。無淪是法地還是象天,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都是巾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明孝陵砷道蜿蜒曲折的布局,在中國歷代帝陵中具有唯一性。神道石刻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在造型藝術方面,明孝陵神道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象、望柱等石刻皆為巨制。在雕刻技法方面,注重寫實,離巧于拙,多用減地技法,線條圓潤流暢,細徽處精雕細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出若隱若現的耳脈、在獬豸和麒麟腦后雕刻出千絲萬縷的鬃毛。明孝陵神道石刻將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排水系統熔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爐南京地處長江下游,為多水地區,雨量充沛。鐘山的巖層由北向南傾斜,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龍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泄。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在孝陵陵區內設有外御河、內御河和寶城御河三條排水系統。這三條御河將陵域劃分成導引區、神道區、前朝區和后寢區,同時通過御橋,將這四個區連接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三條排水系統不但未打破陵域空間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御橋將陵域裝點得更為完美,更富有生機,在規劃和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除三條御河外,陵宮地下還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宮內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筑周圍均以磚鋪設散水和明溝,享殿臺基四周有數十個向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宮宮墻外也以磚鋪設散水,并以磚石砌建擋土墻。建筑風格、技術和構件樣式具有典范意義在明孝陵的建筑設計上,首創了在封土及寶城前建筑方城和明樓的布局格式,使后寢部分顯得氣勢雄偉,凌駕于其它區域之上。大金門、碑樓、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普遍使用石質須彌座作為基座,使建筑顯得厚實、堅固、莊重、高貴。大型建筑的頂部則根據建筑本身在陵寢中所處主次位置,覆蓋尺寸不一、釉色各異的琉璃構件,顯示出富貴、華麗、崇高和威嚴。大金門、碑樓、享殿、陵宮門等大型建筑的門頂均為拱券形,特別是明樓的拱券頂隧道高大深長,頗為壯觀。拱券形門頂的式樣雖早已有之,但像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拱券形門頂的拱券跨度之高大,建造之精美,在殿宇建筑中前所未有。明孝陵的磚石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上大跨度磚拱技術運用于殿宇建筑的成功范例。明孝陵享殿臺基上的大型鼓鏡式柱礎,其形制起源于明初南京,與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筑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礎和江浙一帶民間流行的鼓橙狀柱礎完全不同。鼓鏡式柱礎普遍用于明都南京的官式建筑,后隨永樂遷都而將其式樣帶到北京,幾乎成為明、清官式建筑柱礎的唯一風格。明孝陵建筑頂脊上的琉璃龍吻,其形制既不同于江南普遍流行的鰲魚吻,也與蘇州、紹興等地發現的柔曲碩長的龍吻有別。明孝陵建筑所創制的脊飾龍吻的造型式樣為北京明、清官式建筑所承襲,并在此后的明、清官式建筑頂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總之,明孝陵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影響深遠。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筑技術和國家財力的結晶。陵寢布局設計和建筑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典范精神。既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又創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寢制度,規范著明、清兩代500多年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其地位崇高,影響極為深遠。明孝陵有四大謎團謎團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獨龍阜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寢建筑,但其地宮的具體位置在哪里,一直眾說紛紜,史無定論。加之朱元璋下葬時曾有13個城門同時出殯和葬于南京朝天宮、北京萬歲山等民間傳說,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為數百年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謎團。為了弄清歷史真相,1998年開始,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考古專家用近6年時間,首次采用精密磁測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結合傳統勘探方法探測地宮。考古專家認為這里就是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就葬在獨龍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謎團之二:墓道為什么是彎曲的明孝陵與歷代帝王陵寢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彎曲不直。通過探測,結果發現竟是兩種不同巖石所致。明樓以北的山坡,地下由兩種不同巖石組成,西側是下中侏羅紀的礫巖,東側是稍晚的長石石英砂巖。由于西側巖石硬度強,開挖困難,考古專家根據寶城內的地質特征,認為應不排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當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主持者已注意到本地巖石性差異,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當然,這只是對明孝陵墓道偏于寶城一側起因的一種推測。此外,還有兩種說法:一是陵宮前對梅花山,這里是孫權陵墓所在,朱元璋曾說過要孫權這條好漢為他看大門,所以神道不得不改直行彎;二是朱元璋是農民出生的皇帝,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創新,在陵寢建筑上也別出心裁。謎團之三:“龜趺馱碑究竟何用在四方城東南約100米的山谷里躺著一只石龜,它的頭朝向山谷(東南方)的出口,似乎一直想爬出那幽深的帝陵區。人們在距龜趺30米處又發現了一通碑材橫臥于地面。碑材兩端有榫,其中一榫正好是插入龜趺背上之孔槽尺寸。這說明它們屬配套的一件文物,即“龜趺馱碑。這件文物位于明孝陵大金門內、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之東,兩者處于東西同一直線上,時代相同,體量龐大,卻碑上無文。它是干什么用的?文物專家至今沒有解開這個謎。謎團之四:明孝陵為何呈“北斗布局盡管孝陵建造時間綿延了30多年,但其規劃設計應大體上是一次完成的。考古專家在明孝陵考古調查中發現,從平面上觀察,孝陵主體從大金門經神道直到寶城,其布局呈北斗星狀。考古專家們認為,朱元璋在他的陵寢規劃設計上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總體規劃,既吸納中國古代,尤其是元、明時代人死后“魂歸北斗的思想,又采取了天帝所居北斗并被“四靈相繞的神秘布局。
關鍵字: 中山陵 明太祖 明孝陵 梅花山 獨具匠心 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