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都
鹽都位于江蘇東部、長江以北的蘇北平原,地處北緯33deg;20',東經129deg;9'。鹽都行政中心是鹽都的經濟開發區,與江蘇省轄市鹽城市縣同城,位于鹽城市區南部,距鹽城市中心4公里,將是鹽城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這里四季分明,常年主導風向東南偏東,年均降雨量9001066毫米,年均氣溫15.4deg;c,年均最高氣溫19.9deg;c,年均最低氣溫11.8deg;c,無霜期218天。鹽都交通方便,區政府所在地西面4公里有寧靖鹽高速、90公里有京滬高速;南面4公里有鹽淮高速;東面2公里有204國道、6公里有新長鐵路、10公里有沿海高速大通道、13公里有鹽城機場、50公里有大豐港、70公里有射陽港;東側還有國家三級航道通榆河。行駛高速到達南京僅需2.5小時、上海3.5小時、北京10小時。鐵路南接京滬線和宣杭線,北接隴海線。航空線已通北京、廣州,每周三班。 今日的鹽都,是一個初具特色后勢強勁的新興工業發展高地。通過建國以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快速推進,奠定并提升了工業主體地位,紡織、服裝、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等傳統的支柱產業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老樹開新花,煥發出無限的生機;隨著鹽都新區和各鎮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一批又一批的大型、特大型高科技項目被陸續引進和建成投產,韓國世鐘汽配城、華業醫藥、麗凱毛絨、龍熙鋼結構、唐笑服飾、綠葉化工、桑力太陽能、上禾金屬、海特布業等骨干項目投產后迅速形成先進生產力,支撐縣域經濟一路攀升。今年落戶鹽都、投資2.6億元的鹽城熱電項目是蘇北首家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項目建成后,每日能處理垃圾800噸,年發電量2億度,年供熱能力20萬噸。總投資10億元的宏大工業園將建成全國最大的麂皮絨、毛精紡、高檔復合面料生產基地。總投資40億元的悅達紡織城項目也已開始投建一期工程。以環境為載體,以項目為支撐,鹽城市鹽都區以工興縣的戰略一定會結出越來越多的碩果。今日的鹽都,是一個科教文衛齊步發展、商貿流通異常活躍的繁華區域。是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2002年共實施quot;火炬quot;quot;星火quot;項目179項(次),開發省高新技術產品和國家重點新產品37只,科技進步工作通過國家科技部考核,quot;星火quot;推廣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被評為quot;全國文化先進縣quot;,一大批質量較高的文藝作品在國家和省獲獎,現代淮劇《十品村官》被中央選調為向黨的十六大獻禮劇目。被表彰為quot;全國掃盲先進縣quot;、省quot;兩基工作先進集體quot;、quot;職教工作先進集體quot;,創建了一批國家、省級示范高中、重點職中,高考成績居全省上游。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建成,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先后受到省政府和國家衛生部的表彰。第三產業門類齊全,發展提速,總投資12億元的香江商貿中心在鹽都新區建成后,該地域將成為蘇北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集散地。今日的鹽都,是黃海之濱自然生態風景怡人、人文景觀異彩紛呈的旅游勝地。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辭稱頌quot;海水三千丈,牡丹幾百年quot;的便倉枯枝牡丹,素有quot;奇枝奇花奇甲天下quot;的盛譽,清代小說《鏡花緣》中就有quot;如今世上所傳枯枝牡丹,淮南便倉最多quot;的專門記載。碧波蕩漾的大縱湖,不僅以盛產河蟹、河鰻著稱,也以風光旖旎馳名遐邇而吸引四海游客。陳琳墓、宋曹故居、胡喬木故居、鄭板橋教書館、華都森林公園、新區世紀廣場等遍布境內的景點,處處射顯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的魅力光輝,也時時閃耀著新時代的鹽都與時俱進的活力光華。今日的鹽都,更是一個交通越來越發達、環境越來越優越的投資興業的熱土樂園。鹽城機場的黃金航線開辟了世界各地客商來鹽都投資、旅游的通途。毗領鹽都的射陽港、王港、中山港等港口和越境而過的的新長鐵路,帶動鹽都融入國內國際經濟大循環。已經建成通車的鹽寧高速公路和即將建成通車的沿海高速公路及宿淮鹽高速公路將把鹽都導入經濟發展的高速跑道。鹽都縣委、縣政府正帶領全縣90萬人口,會同海內外志士仁人,以智慧和勤勞,譜寫這一篇精彩的創業新篇章。“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鹽都,是世界的鹽都;鹽都,是發展的鹽都;鹽都,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鹽都。今日的鹽都已美好,明天的鹽都更輝煌。大縱湖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37千米,以瀕臨大縱湖而得名。東鄰義豐鎮,西、南與興化市的沙溝、中堡交界,北與北龍港鎮接壤,呈方形,土地面積7470公頃,耕地面積2191公頃。下轄8個村、3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30256人。大縱湖畔的北宋莊為鎮政府機關所在地。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9億元,財政收入100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370元。人文景觀有清代書法家宋曹祖居、鄭板橋教書館,大縱湖旅游度假區已成為鹽都的旅游勝地。北龍港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37.5千米。鎮名源于鎮政府機關所在地北龍港。相傳明代蘇州張、朱等姓遷此湖灘,初名張朱莊。清初,開河治水,因掘得土龍骨,又以莊位于南龍港之北,遂更名為北龍港。北龍港鎮東隔蟒蛇河與義豐鎮相望,南與大縱湖接壤,西與興化、寶應、建湖3 市縣交界,北與樓王鎮毗鄰。土地面積8100公頃,耕地面積2371公頃。下轄8個村、3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35649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29億元,財政收入87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758元。該鎮境內的明代翰林院大學士朱升墓為鹽城著名的人文景觀。樓王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32.5千米。該鎮以鎮政府所在地樓王莊而得名。相傳宋代有范、巫二姓居此,始稱范巫莊,元末,西水泛漲,廬舍漂溺,僅剩一座樓閣;明代,蘇州王姓遷于此,更名樓王莊。東以直挺河、橫塘河、仇垛河與學富鎮為界,南有池溝與北龍港鎮相望,西、北隔串蕩河、鹽河與建湖縣相望。土地面積6930公頃,耕地面積2969公頃,下轄14個村、3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41691人。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3.04億元,財政收入100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502元。學富鎮位于鹽城市西南,距市區27千米。鎮政府機關駐時楊莊,該鎮以烈士楊學富命名。1946年12月,鹽城縣六區時橋鄉民兵中隊長楊學富在阻擊敵人時英勇犧牲,為紀念烈士,縣民主政府將烈士的家鄉-時橋鄉改為學富鄉,沿革至今為學富鎮。該鎮東、南隔蟒蛇河分別與秦南、義豐兩鎮相望,南端于仇垛河與蟒蛇河合流處形成一尖角,西以直挺河、橫塘河、仇垛河與樓王鎮為界,北有略斜河與秦南鎮中興辦事處毗鄰。土地面積4224公頃,耕地面積2300公頃,下轄8個村、2個居委會,2004年底,總人口29562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3億元,財政收入83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450元。義豐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31千米,鎮政府機關駐石莊。該鎮以境內的義隴堤和大豐堤合稱得名。東以朱瀝溝與尚莊、秦南兩鎮為界,西、北有蟒蛇河與學富、北龍港、大縱湖3鎮毗鄰,南隔中沙河與興化市的中堡鎮相望。全鎮土地面積6320公頃,耕地面積2717公頃,下轄12個村、1個辦事處、3個居委會。2004年底總人口40655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9億元,財政收入181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787元。尚莊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25.5千米。該鎮以鎮政府機關駐地尚莊得名。相傳明代蘇州尚、陳二姓遷此居住,初稱尚陳莊,后改稱尚莊。該鎮東鄰葛武鎮,南以興鹽界河與興化市的大鄒、中堡兩鎮交界,西隔朱瀝溝與義豐鎮相鄰,北與北蔣、秦南兩鎮接壤。全鎮土地面積5836公頃,耕地面積3131公頃。下轄12個村、3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39377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9億元,財政收入85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545元。葛武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27千米。以鎮政府機關駐地葛武莊得名。相傳明代蘇州葛氏(排行老五)遷此耕耘,聚落為莊,乃稱葛五莊;清道光年間,有葛氏中文舉,后意欲文武并茂,遂將“五改為“武,葛武莊由此得名。現居臺灣的原國民黨行政院長郝柏村老先生是該鎮郝榮村人。該鎮東臨東渦河與大岡、郭猛兩鎮相鄰,南沿興鹽界河與興化市的下圩、大鄒兩鎮相望,西、北分別與尚莊、北蔣兩鎮接壤。土地面積4500公頃,耕地面積2126公頃,下轄7個村、4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29556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7億元,財政收入72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597元。北蔣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21千米。以鎮政府駐地北蔣莊得名。明初,蘇州蔣姓遷此墾荒,因筑合隴堤,分南北二莊聚族而居,在南的稱南蔣莊,北面的稱北蔣莊。明嘉靖年間,北蔣莊蔣國寶的義子李春芳狀元及第,朝庭賜蔣國寶“一方善士匾額,北蔣莊便由此出名。該鎮東隔東渦河與龍岡、郭猛兩鎮交界,南與葛武、尚莊兩鎮接壤,西與秦南鎮毗鄰。土地面積5000公頃,耕地面積2591公頃,下轄11個村、2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32920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4億元,財政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386元。秦南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24.5千米。以政府機關駐地秦南倉得名。相傳明代蘇州秦、譚二姓遷此,初名秦譚莊。清嘉慶年間,官府在此設糧倉,遂名秦譚倉。因譚氏無嗣,且譚諧音南,人們口傳為秦南倉至今。鹽城著名的烈士宋澤夫先生的塑像園和墓園座落于鎮內。全鎮土地面積11617公頃,耕地面積7030公頃,下轄24個村、5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87870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087億元,財政收入303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520元。龍岡鎮位于鹽城市區以西,距市區9千米。鎮政府機關駐龍岡,以鎮北綿延7.5千米形似臥龍的沙岡命名。東與亭湖區的張莊辦事處、永豐鎮交界,東南與潘黃鎮接壤,南與郭猛鎮毗鄰,西與秦南鎮交界,北與建湖縣的慶豐鎮相望。鎮內旅游景點有華都森林公園、當代名人胡喬木故居、現代草書書法家胡公石墓。全鎮土地面積9329公頃,耕地面積5275公頃,下轄34個村(居、管理區),至2004年底總人口81804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億元,財政收入578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313元。潘黃鎮位于鹽城市區南側,鎮政府駐大孫莊,距市區5千米。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為鹽城縣第一區,潘克、黃煒兩任區委書記相繼壯烈犧牲,為紀念這兩位烈士,經中共鹽城縣委批準,于1946年4月18日將第一區該為潘黃區,沿革至今為潘黃鎮。該鎮東、南分別與市開發區、亭湖區的伍佑鎮相鄰,西南與大岡鎮的岡中辦事處交界,西與龍岡、郭猛兩鎮接壤,北隔蟒蛇河與亭湖區張莊辦事處相望。全鎮土地面積8948公頃,耕地面積2578公頃,下轄3個辦事處、11個村、12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65732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億元,財政收入767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112元。人文景觀有清代名人徐鐸園。郭猛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17千米,鎮政府機關駐劉家垛,該鎮以烈士郭猛命名。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12月29日,新四軍一師二旅四團政治委員郭猛在鹽城縣唐劉河戰斗中不幸中彈,轉移至永福鄉境內的中灣莊時犧牲。為紀念烈士,1943年3月,將永福鄉改名為郭猛鄉,沿革至今為郭猛鎮。該鎮東以岡溝河與潘黃鎮為界,東、南有一條長河與大岡鎮相連,西隔東渦河與與北蔣、葛武兩鎮相望,北與龍岡鎮接壤,呈長方形。土地面積7735公頃,耕地面積4407公頃,下轄16個村、2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57368人。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19億元,財政收入199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060元。人文景觀有清代名人沈拱山墓。大岡鎮位于鹽城市區西南,距市區23千米,鎮政府駐大岡。大岡,初名仇家垛,唐、宋時逐步形成集鎮,為商賈云集之地,明初,以居鹽邑三岡(上岡、岡門、南岡)之巨,遂稱大岡鎮。東與亭湖區的伍佑、便倉鎮接壤,南隔興鹽界河與興化市的中圩、老圩等地相望,西與葛武鎮相連,北與郭猛、潘黃毗鄰。土地面積8407公頃,耕地面積6143公頃,下轄22個村、5個居委會,至2004年底總人口87580人。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6.59億元。財政收入281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940元。新區位于鹽城市區南郊,土地面積3190公頃,耕地面積2710公頃,下轄9個村,6個居委會,2004年底總人口46202人。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5.16億元,財政收入734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028元。歷史沿革鹽都區是由歷史上的鹽城縣演變而來,鹽城縣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商周時期,區境為“淮夷地。春秋時屬吳,后屬越,戰國時期屬楚。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設鹽瀆縣;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改鹽瀆縣為鹽城縣;北齊于此設射陽郡,陳時改為鹽城郡,隋末,韋徹起義據此置射洲。明、清時期,鹽城縣屬淮安府,辛亥革命后直屬江蘇省。古時的鹽城縣,幅員遼闊,東至大海,南界海陵(今東臺、海安)縣,西界安宜(今寶應)縣,西、北界山陽(今淮安、阜寧)縣。1933年,江蘇省于鹽城設行政督察區,后改為鹽城區,此時縣域面積有3650余平方千米。1936年又改為第六督察區,鹽城縣先后隸屬之。1940年10月,鹽城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為便于對敵斗爭,1941年9月,將鹽城縣析為鹽城、建陽(今建湖)、鹽東三縣。鹽城縣面積縮減為1320平方千米。 1946年4月,為紀念“四.八烈士、新四軍軍長葉挺,將鹽城縣改名葉挺縣,1949年4月復名鹽城縣。自1940年10月后,鹽城縣先后隸屬鹽阜區、鹽阜分區、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蘇北鹽城行政區、蘇北鹽城專區、江蘇省鹽城專區、江蘇省鹽城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新體制,鹽城縣撤銷,鹽城鎮成立鹽城市城區,其余鄉鎮為鹽城市郊區。1996年9月,撤銷鹽城市郊區,設立鹽都縣。冠名鹽都,取音與漢代古縣“鹽瀆同拼音字母;取義,都即城之首也。2004年3月撤銷鹽都縣,設立鹽都區,仍隸屬鹽城市,區域面積1023.7平方千米。
關鍵字: 人均收入 居委會 總人口 生產總值 距市區 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