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通塔
楚州城西北隅,古運河堤東側,風光旖旎的勺湖之濱,巍然聳立在著一座古塔,名為文通塔。這座塔是具有佛教傳統的古建筑,全部是磚結構,無梁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層八角。現在看到的它的外形為黃身青檐,是經整修粉刷的,在陽光映照下,顯得十分古樸典雅。塔內如今可登至四層,底層四尊釋迦牟尼像,神采奕奕,頂層觀音大士坐蓮臺,維妙維肖。過去因年久失修而已搖動腐朽的樓板及登塔轉梯,均已修復。從四層塔樓的東南窗口憑欄遠眺,淮安全城景象盡收眼底。文通塔,原名尊圣塔,巍然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之畔、勺湖之濱的“文通塔苑內,古樸而又莊嚴,是富有佛教風格的古典建筑。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據清代《淮需小記》所載;唐代武則天時,西域碎葉和尚僧伽大士曾來楚州(淮安),景龍二年僧伽大 士應召入宮,尊為“圣僧,稱為弟子。唐中宗李顯令楚州這僧伽大士(圣僧)建造“龍興萬壽禪寺,并造“尊圣塔一座。因旁有晉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為“文通塔。文通塔原為木塔,現存磚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七層八角,磚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五層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底層較高,下部磚壁略向里收進,塔身呈拋物線狀。初建時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頂層有一尊慈祥的觀音菩薩端坐于蓮花峰上;底部有四尊釋伽牟尼塑像頭頂華蓋,相背而坐,面朝四方,維妙維肖,神采奕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藝術天才和創造才能。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尊勝塔重修,因旁有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秋又重修,與明初建的城南隅的龍光閣(今已毀)遙遙相對,quot;以壯文峰quot;(語見《重修山陽縣志》),故又曾更名為文通塔。 解放后,文通塔被列為江蘇省三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中曾重修過。最近一次的重修是在七十年代末,周圍還建起圍墻,院門題額曰quot;文通塔苑quot;,為我省名書法家武中奇所書。 這座塔現在成了勺湖公湖公園的第一景點:湖光塔影。每當紅日高照或皓月當空,塔身便倒映于湖中,偶或點綴以白云、藍天、垂柳、奇葩,其景之幽,令人觀之嘆絕。
關鍵字: 七十年代 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 文物保護 神采奕奕 維妙維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