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
明故宮遺址是北京故宮的藍圖,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明故宮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梁畫棟,萬千門戶,氣勢恢宏,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明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都城北遷后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此后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也很嚴重。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由于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行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樓臺金粉已沉銷hellip;hellip;月落宮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的廢墟。整個明代皇城區,位于南京城的東部,是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以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權“神圣為內容、以全國最高中央行署機構為大明王朝核心區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門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明南京皇宮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成為后來興建的北京皇宮的母版。明南京皇宮由內宮城和外皇城兩部分組成,均坐北向南。宮城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邊一重,有御河環繞。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墻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在宮城墻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后宰門),取《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午門前,是傳達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據說,朱元璋時代的“廷杖還算比較文明,受此懲罰的大臣不脫衣、褲,但受罰后,也需臥床數月,而后得愈。從午門入,有宮墻環繞,過內五龍橋,便是奉天門。奉天門左有東角門,右有西角門,門上都有樓閣。據說當年皇太孫被朱元璋立為皇儲后,他的幾個叔叔不服,皇太孫曾與太常寺卿黃子澄在東角門上商討過對策。即位以后,建功立業文帝命黃子澄兼學士,在欲削藩王兵權之前,特意問黃:“先生憶昔東角門言乎?黃回答:“不敢忘。建文帝遂下決心削藩,引發了后來的“靖難之役。東角門的南邊有左順門,可通文華門入宮城左路抵文華殿(太子講學處則稱“大本堂,疑在文華殿一側),亦可通東華門;西角門的南邊有右順門,可通武英門入宮城右路抵武英殿(明代中期,殿內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畫像),亦可通西華門。在宮城的城門中,目前午門的墻體部分尚存,只是門上的五鳳樓早已毀圮,僅留下石柱礎;東華門基本保存完整,西華門已毀。公元2000年,有關單位在原址上因建樓挖基礎,才發現了該門的遺址。目前,有關部門已決定對該遺址予以保護。過奉天門就是皇宮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體,上蓋琉璃金瓦,雙檐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陽光下發出熠熠光芒,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鑾寶殿。當然,這都是洪武十年以后的事了。它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朱元璋“創業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從這段記載,我們似乎可以想像當年這里政務繁忙的景象。奉天殿旁左廡向西邊的稱文樓,右廡向東邊的稱武樓。奉天殿的后面是華蓋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碩大的金球一顆。殿旁東有中左門,西有中右門。每逢春節、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這里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再向后去就是謹身殿,規劃僅次于金鑾殿,也是一座雙重飛檐的大殿。以奉天、華蓋、謹身這三座宏偉的建筑為主,構成了宮城“前朝的主體部分。在“前朝的后面,屬于“六宮(亦稱“后宮)范圍。后宮南面正中的大門為乾清門,門外左右各有金獅一座,乾清門內為乾清宮大殿。宮殿左邊有日精門,右邊有月華日,殿的東西有斜廊,廊后左邊有東暖閣,右邊有西暖閣。乾清宮后面是省躬殿,制式如同華蓋殿,略小一些。省躬殿后為坤寧宮,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坤寧宮的東、西兩側,建有柔儀殿和春和殿兩座別殿。后宮之制甚嚴,經朱元璋先后5次修訂而成,宮人不僅不得出宮,甚至連書信也不得傳出,違者殺無赦。此外,宮城內還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修編經典書籍的“文淵閣,位于奉天門之東;專門為“東宮親王讀書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麗堂皇的諸多宮廷建筑。如今,后宮一帶保留下來的遺跡,只有當年后宮西北角御花園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構件,現已被搬移到太平門外白馬公園內)。宮城中還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動物園,可是它卻沒有大象房。可能是大象體積、重量過大,不便安置的緣故,就將東南亞各國使臣及南方官吏進貢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寶門和通濟門外一帶,加以馴化(故南京外郭城門名有“大馴象門、“小馴象門之稱謂)。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創置象房。經過馴化后的大象,在需要時送進宮中進行表演。早期的宮城建造比較簡樸,從現今遺留的南京午門須彌座石刻和鳳陽午門須彌座石刻進行比較后,可以明顯看出。1375年(洪武八年)9月29日,“詔改建大內宮殿。經過兩年的時間,“改作大內宮殿成hellip;hellip;制度皆如舊,而稍加增益,規模益宏壯矣(《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五)。南京宮殿上的所有坊額、匾額,據稱統一由詹希源手書。宮城城墻的城磚,早期由軍工夫在應天府當地燒造,后來在改筑宮城時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燒造的城磚。皇城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稱為“皇宮。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筑城門7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于京城正陽門(即民國時期改稱的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后,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于北京天安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墻,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墻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墻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里,有的設在皇城內。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殿堂壇廟朱元璋在南京時期,雖然一再強調要簡樸,但建造殿堂壇廟時,卻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之講究,一點不含糊。以祭祀的壇廟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過的主要祭祀壇廟有:圜丘、方丘、天地壇,社壇、稷壇、社稷壇,太廟、帝王廟、功臣廟等,約20多座。當然,這些建筑現已無存,我們只能通過史料中的文字,來想像當年散布于南京城墻內外的這些建筑的模樣和規制。圜丘(建于1367年),祭“天之所。在京城東南正陽門外鐘山之陽(即今天堂村一帶),仿漢制為壇二層。第一層“廣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正南陛九級,廣九尺五寸;東、西、北陛亦九級,皆廣八尺一寸。從壇的表面一直到壇基,全部秋以琉璃磚,四面以琉璃欄桿環之。第二層“周圍壇面皆廣二丈五尺,高八尺一寸。正南陛九級,廣一丈二尺五寸;東、南、北陛九級,皆廣一丈一尺九寸五分,壇面以及欄桿均如第一層之制。方丘,祭“地之所(1377年后廢)。“在太平門外鐘山之北,為壇二成(層)hellip;hellip;其制式大致與圜丘同。圜丘與方丘,一個祭天,一個祭地,取“天圓地方之意。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猶父母,父母異處,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稱的天地壇。社稷壇(初建于1367年),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在宮城之西南,背北向。社東稷西,各廣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級。壇用五色土,色各隨共方hellip;hellip;。早期的社稷壇,實際是“社壇和“稷壇兩座壇,共用一個地方。直到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才“改建社稷壇于午門之右,共為一壇。太廟(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位于宮城東南,與社稷壇隔御道相向。四祖各為廟,“皇高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皆南向,每座廟中供奉神主,東西兩夾室,旁兩廡,設三門。每門“皆設戟二十四,外為都宮,正門之南,別為齋次hellip;hellip;。正殿兩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宮監。“洪武八年,改建太廟,前殿后寢,殿翼皆有兩廡,寢殿九間,奉藏神主,為同堂異室之側。如今,太廟早已無存。但是,太廟遺址留下的巨大石柱礎還在,成為今南京一所大學校園內的花園一景。奉先殿(初建于1371年),起因于朱元璋和禮部尚書陶凱論及父母的養育之恩,感到每年只能“歲時祭享太廟,為了“晨昏謁見,節序告奠,遂于洪武四年正月下令在宮城內乾清宮東側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奉先殿南向,正殿五門,深二丈五尺。殿前為軒五間,深一丈二尺五寸。除了上述這些主要殿堂壇廟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廟宇,要算設置在雞鳴山南邊山腳下的祭廟。如:帝王廟、城隍廟、真武廟、卞壺廟、蔣忠烈廟、劉越王廟、曹武惠王廟、元衛國公廟、功臣廟、五顯廟、關羽廟等,號稱“十廟。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雞鳴山下的祭廟和所祭祀的對象,顯然遠遠超出了一般廟宇的功能。況且,洪武年間在南京建造的壇廟還不僅僅這些,如在金川門外設置的龍江壇、定淮門外設置的晏公廟、神策門外設置的無祀鬼神廟、獅子山上設置的徐將軍廟等等。應該說,朱元璋建造的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壇廟,實際上反映了他因出身卑微而榮登九五之極后的一種文化心態上的需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民眾對這種社會文化的認同程度,為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們提供了一處處精神寄托的場所,更是朱元璋借以控制民眾思想、用以鞏固政權的手段而已。中央及地方官署 中央一級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門內千步廊的兩側。從南向北來看,千步廊東側為工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側為太常寺、后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圖志middot;序》稱:“六卿居左,經緯以文;五府處西,鎮靜以武。說的就是這種布局。在千步廊后面,東側置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詹事府、翰林院;西側置有欽天監(其測候臺設在雞鳴山)、旗手衛、錦衣衛、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沒有設在洪武門內。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稱“三法司,設置在今南京太平門外的太平堤西側。據稱:“三法司門往北一帶,舊有大墻,總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內。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今大圍墻多圮,自三法司后佛國寺,行人直穿而入矣(《客座贅語》卷十)。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間建造的大概念來看,這些“大圍墻雖然不能與宮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墻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確實相當可觀。當時朝廷全面負責南京建造的機構是工部,且作為其首要的任務。具體負責南京建造工程的單位是營繕所,仍歸工部管轄。該項所位于今南京通濟門大街上。朱元璋1368年自“舊內遷入“新宮后,原來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為應天府署的所在地。當時的南京城一分為二,由江寧縣和上元縣分管,江寧縣署設在京城聚寶門內鎮淮橋西北,上元縣署設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當數量的中央及地方官署,散布于南京城的各個地方。今天在明故宮的遺址上建起了明故宮廣場和午朝門公園。
關鍵字: 東華門 南京城 太平門 實際上 所在地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