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上人——內蒙古莫力達瓦斡包節游記
我的旅行,有很多次是因歌而成的。
(斡包山上的世界最大的薩滿銅像)
一首《呼倫貝爾大草原》,帶我深入到呼盟巴爾虎草原的腹地;《庫瑪哈》讓我在某一年的夏天,沉醉在阿里河畔鄂倫春人篝火的歡愉中;而一首《心上人》,又讓我在尼爾基海的斡包山上被達斡爾人古老的情歌深深地擁抱……率性而歌,莫不是情,草原民族自然的風貌和樸素的情感透過他們口耳相傳的歌曲表現出來,不僅讓作為聽者的我們喜愛和感動,更催促著我們邁開腳步去越過高山,到達那片似乎遙遠的草原。
燕子雙雙飛百靈鳥聲聲唱想起我的心上人你在什么地方吶咿耶呢耶吶喲耶吶咿耶泥喲耶……
我是拿著打印出來的歌詞坐上開往內蒙的火車的,這首曲子的cd已聽過多次,早可以用琴演奏出來,但歌詞卻一直都沒有拿準。本想利用火車上的時間好好地學唱幾遍,但最終還是跟那幾個家伙打起了撲克。順便交待一下這幾個家伙(戰姐:某廢品回收站職員,專門負責垃圾分類。glitter:某綠化公司園藝師,專門負責擺弄花花草草。色狼:某酒店客服經理,專門負責給總經理傳達顧客的重大投訴。清風:客房保安,跟色狼是一個酒店的。)
列車停在齊齊哈爾車站,下一列車幾十分鐘后就要開出,我們便沒有出站,直接上了發往古蓮的火車。我很喜歡北面一帶的地名:嫩江、滿歸、古蓮、呼瑪……也許有些是少數民族語音的演變,加上位處邊遠少有親近也就顯得有些神秘。車行一路,打撲克、吃泡面、玩朗讀的游戲,消磨著因盼望到達而略顯漫長的時間。下午兩三點鐘我們到達了訥河又轉車前往莫旗,火車站的班車10元一位,但為了不想再等便分打兩輛車,一路向莫旗飛馳而去……
莫旗全稱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我國達斡爾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說到莫旗自然不能不說這里的主體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意為“開拓者”,人口12萬左右,是北方三小民族之一,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漢文。據現代dna測定表明,達斡爾族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王朝,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當時的遼國國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因此俄羅斯人把中國稱為“契丹”(kitan)并沿用至今,與中亞人和西方人稱中國為“赤那”(china)出于共同的道理。當時俄國人不知東方有大宋,只聞東方有契丹,同樣,西方人不知東方有商周,只知東方有赤那……
(達斡爾民族博物館)
汽車飛馳二三十分鐘后,遠處一片巨大的大壩映入眼簾,上面寫著“尼爾基水利樞紐”,我興奮地跟大家說快要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尼爾基,先看博物館,再去參觀民族園和尼爾基水庫。車子很快就開進了尼爾基鎮,達斡爾民族博物館就位于剛進入納文東大街不遠的莫旗邊上。下車時已經下午三點多,博物館已經快要閉館了,戰姐進去一番攻關,我們幾個都被允許進入參觀而且不收門票。
達斡爾民族博物館造型別具一格,莊重典雅,是一處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的頂部是象征著達斡爾族鷹圖騰的雕塑,正門的兩側各有3個曲棍球球棍頂起3個曲棍球造型的立柱,在寬闊的正面墻壁上是反映達斡爾族放排、鷹獵、制大轱轆車、縫繡、歌舞、打曲棍球等生產生活場景的6幅大型銅制浮雕。博物館于1998年8月8日在尼爾基落成,總面積3800平方米,其中民俗廳面積800平方米,成就廳519平方米。進入館內,室內大廳通天吊燈分外明亮,大廳中央展示著尼爾基水利樞紐的全景沙盤,從這個沙盤比例中可以看出水域面積相當廣大,不禁心生向往著晚上去湖邊露營。環顧四周,大廳墻壁上是反映達斡爾族歷史生產生活的繪畫。
由大廳向左進入博物館的民俗廳,民俗廳分為歷史經濟與民俗風情兩個分廳。在歷史經濟展廳中,有表現達斡爾族居住自然環境的風光圖片和鹿、馴鹿、野豬、飛禽等動植物標本。實物、地圖、圖表和繪畫反映了達斡爾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居住黑龍江以北流域時期的氏族分布和清代以來的歷史發展,說明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一。明末清初,達斡爾與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共同抵抗沙俄侵略,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北部邊疆。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從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嫩江流域地區。清朝時期,達斡爾族被編入八旗,征派到各地戍邊,逐漸形成了達斡爾族人口在嫩江流域、呼蘭、璦琿、呼倫貝爾、新疆伊犁等地的分布格局。在傳統經濟展覽里,陳列了達斡爾族狩獵、捕魚、牧業、農業、放排、制造大轱轆車、燒炭、手工業的各種生產工具及其模型、生產情景的圖片,展現了達斡爾族以農牧為主,多種經營,各業生產相互促進,比較適應對外交換的優化的經濟結構。
在民俗風情展廳里,大量的實物、模型、圖片,充分展現了達斡爾族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包括了飲食、服飾、居住、交通、歌舞娛樂、民間美術、體育游戲、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內容。在展廳的正面陳列有一處達斡爾族庭院的較大模型,其中住房、倉房、院墻、大轱轆車模型都做得很精致逼真,反映了達斡爾族院落井然有序、和諧興旺的景象。展廳內擺放了許多人物蠟像,有穿著不同服飾的人物,有跳舞、打曲棍球的人物,也有持鷹騎馬的獵人和牽著套馬篷車的娶親人的蠟像,在蠟像周圍有馬、牛、狗的標本,生動地展現了達斡爾族的生活情景。展廳里反映達斡爾族服飾的展品較多,有不同年齡、性別人物的服飾,刺繡的煙荷包、枕頭頂和繡花鞋,有狍皮長袍、短袍、套褲、手套和狍子皮、鹿皮制作的靴子、布靴子等,顯示了達斡爾族豐富的服飾文化。達斡爾族的民間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都十分發達,展廳中的樺皮、木雕等制品、薩滿教繪畫等,展示了達斡爾族古樸典雅的造型藝術。其工藝細致,造型生動,圖案古樸典雅,風格清新秀麗,表現了達斡爾人獨具民族特色的審美情感和創造智慧。在宗教信仰方面,與滿、朝、鄂倫春、鄂溫克等北方民族一樣,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以崇拜自然、圖騰、祖先為內容。展廳里以薩滿服飾、神鼓、神偶、神像等實物和祭祀活動的圖片等展品,展示了達斡爾族傳統薩滿信仰的內涵。
成就展廳設在博物館的二樓、三樓,以近300幅圖片、50多件實物,展示了自治旗自1958年8月15日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金融、稅收、衛生、體育、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給達斡爾族政治、經濟、文化帶來的巨大變化。
我的旅行,有很多次是因歌而成的。
(斡包山上的世界最大的薩滿銅像)
一首《呼倫貝爾大草原》,帶我深入到呼盟巴爾虎草原的腹地;《庫瑪哈》讓我在某一年的夏天,沉醉在阿里河畔鄂倫春人篝火的歡愉中;而一首《心上人》,又讓我在尼爾基海的斡包山上被達斡爾人古老的情歌深深地擁抱……率性而歌,莫不是情,草原民族自然的風貌和樸素的情感透過他們口耳相傳的歌曲表現出來,不僅讓作為聽者的我們喜愛和感動,更催促著我們邁開腳步去越過高山,到達那片似乎遙遠的草原。
燕子雙雙飛百靈鳥聲聲唱想起我的心上人你在什么地方吶咿耶呢耶吶喲耶吶咿耶泥喲耶……
我是拿著打印出來的歌詞坐上開往內蒙的火車的,這首曲子的cd已聽過多次,早可以用琴演奏出來,但歌詞卻一直都沒有拿準。本想利用火車上的時間好好地學唱幾遍,但最終還是跟那幾個家伙打起了撲克。順便交待一下這幾個家伙(戰姐:某廢品回收站職員,專門負責垃圾分類。glitter:某綠化公司園藝師,專門負責擺弄花花草草。色狼:某酒店客服經理,專門負責給總經理傳達顧客的重大投訴。清風:客房保安,跟色狼是一個酒店的。)
列車停在齊齊哈爾車站,下一列車幾十分鐘后就要開出,我們便沒有出站,直接上了發往古蓮的火車。我很喜歡北面一帶的地名:嫩江、滿歸、古蓮、呼瑪……也許有些是少數民族語音的演變,加上位處邊遠少有親近也就顯得有些神秘。車行一路,打撲克、吃泡面、玩朗讀的游戲,消磨著因盼望到達而略顯漫長的時間。下午兩三點鐘我們到達了訥河又轉車前往莫旗,火車站的班車10元一位,但為了不想再等便分打兩輛車,一路向莫旗飛馳而去……
莫旗全稱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我國達斡爾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說到莫旗自然不能不說這里的主體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意為“開拓者”,人口12萬左右,是北方三小民族之一,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漢文。據現代dna測定表明,達斡爾族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王朝,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當時的遼國國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因此俄羅斯人把中國稱為“契丹”(kitan)并沿用至今,與中亞人和西方人稱中國為“赤那”(china)出于共同的道理。當時俄國人不知東方有大宋,只聞東方有契丹,同樣,西方人不知東方有商周,只知東方有赤那……
(達斡爾民族博物館)
汽車飛馳二三十分鐘后,遠處一片巨大的大壩映入眼簾,上面寫著“尼爾基水利樞紐”,我興奮地跟大家說快要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尼爾基,先看博物館,再去參觀民族園和尼爾基水庫。車子很快就開進了尼爾基鎮,達斡爾民族博物館就位于剛進入納文東大街不遠的莫旗邊上。下車時已經下午三點多,博物館已經快要閉館了,戰姐進去一番攻關,我們幾個都被允許進入參觀而且不收門票。
達斡爾民族博物館造型別具一格,莊重典雅,是一處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的頂部是象征著達斡爾族鷹圖騰的雕塑,正門的兩側各有3個曲棍球球棍頂起3個曲棍球造型的立柱,在寬闊的正面墻壁上是反映達斡爾族放排、鷹獵、制大轱轆車、縫繡、歌舞、打曲棍球等生產生活場景的6幅大型銅制浮雕。博物館于1998年8月8日在尼爾基落成,總面積3800平方米,其中民俗廳面積800平方米,成就廳519平方米。進入館內,室內大廳通天吊燈分外明亮,大廳中央展示著尼爾基水利樞紐的全景沙盤,從這個沙盤比例中可以看出水域面積相當廣大,不禁心生向往著晚上去湖邊露營。環顧四周,大廳墻壁上是反映達斡爾族歷史生產生活的繪畫。
由大廳向左進入博物館的民俗廳,民俗廳分為歷史經濟與民俗風情兩個分廳。在歷史經濟展廳中,有表現達斡爾族居住自然環境的風光圖片和鹿、馴鹿、野豬、飛禽等動植物標本。實物、地圖、圖表和繪畫反映了達斡爾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居住黑龍江以北流域時期的氏族分布和清代以來的歷史發展,說明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一。明末清初,達斡爾與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共同抵抗沙俄侵略,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北部邊疆。17世紀中葉,達斡爾族從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嫩江流域地區。清朝時期,達斡爾族被編入八旗,征派到各地戍邊,逐漸形成了達斡爾族人口在嫩江流域、呼蘭、璦琿、呼倫貝爾、新疆伊犁等地的分布格局。在傳統經濟展覽里,陳列了達斡爾族狩獵、捕魚、牧業、農業、放排、制造大轱轆車、燒炭、手工業的各種生產工具及其模型、生產情景的圖片,展現了達斡爾族以農牧為主,多種經營,各業生產相互促進,比較適應對外交換的優化的經濟結構。
在民俗風情展廳里,大量的實物、模型、圖片,充分展現了達斡爾族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包括了飲食、服飾、居住、交通、歌舞娛樂、民間美術、體育游戲、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內容。在展廳的正面陳列有一處達斡爾族庭院的較大模型,其中住房、倉房、院墻、大轱轆車模型都做得很精致逼真,反映了達斡爾族院落井然有序、和諧興旺的景象。展廳內擺放了許多人物蠟像,有穿著不同服飾的人物,有跳舞、打曲棍球的人物,也有持鷹騎馬的獵人和牽著套馬篷車的娶親人的蠟像,在蠟像周圍有馬、牛、狗的標本,生動地展現了達斡爾族的生活情景。展廳里反映達斡爾族服飾的展品較多,有不同年齡、性別人物的服飾,刺繡的煙荷包、枕頭頂和繡花鞋,有狍皮長袍、短袍、套褲、手套和狍子皮、鹿皮制作的靴子、布靴子等,顯示了達斡爾族豐富的服飾文化。達斡爾族的民間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都十分發達,展廳中的樺皮、木雕等制品、薩滿教繪畫等,展示了達斡爾族古樸典雅的造型藝術。其工藝細致,造型生動,圖案古樸典雅,風格清新秀麗,表現了達斡爾人獨具民族特色的審美情感和創造智慧。在宗教信仰方面,與滿、朝、鄂倫春、鄂溫克等北方民族一樣,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以崇拜自然、圖騰、祖先為內容。展廳里以薩滿服飾、神鼓、神偶、神像等實物和祭祀活動的圖片等展品,展示了達斡爾族傳統薩滿信仰的內涵。
成就展廳設在博物館的二樓、三樓,以近300幅圖片、50多件實物,展示了自治旗自1958年8月15日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金融、稅收、衛生、體育、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給達斡爾族政治、經濟、文化帶來的巨大變化。
同我們一起參觀的還有幾個人,似乎是與館領導熟識的當地居民陪同的外地親友,我們便跟在他們后邊順便聽聽其中一位達族大姐憑其經歷對這些民俗展品的偶爾講解。我們當中有人對一個開口的鐵鐸夾著薄鋼片樣的東西有些好奇,那個大姐說這是一種樂器,叫做“木庫蓮”。我一下子想起來在家里的碟片中看到過達斡爾族老人含著這個東西彈撥,聲音雖不大,卻十分動聽,就象幽遠的林間的鳥兒鳴叫一樣。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乘車去往民族園,汽車穿過縣城、經過坡巒,躲過稽查人員從小路轉往民族園的山口。一路風景不錯,風從車窗吹進來,擾亂頭發鉆入衣襟,渾身頓感愜意清涼。快到山門時,在我的視野右側,出現一片廣闊浩瀚的水域,時而顯現,時而被山峰遮擋,這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納文湖。納文湖是尼爾基水利樞紐截流嫩江蓄水后形成的一個巨大水庫。尼爾基水利樞紐是國家“十五”計劃工程、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由主壩、河床式電站廠房、開敞式岸坡溢洪道、副壩等組成,總投資五十多億元。1998年嫩江流域的大洪水使兩岸人民飽受其害,在水利部和內蒙、黑龍江政府的合作領導下嫩江水利樞紐于2001年開工建設,歷時近5年完工。尼爾基水利樞紐對于防御嫩江水患、松嫩平原的發電、灌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雖生活在一個百湖之城,但這樣大的水面還是很少見到的。與納文湖同時閃現的,還有遠處民族園中心斡包山上一個巨大的銅雕——薩滿。
達斡爾民族園是依尼爾基水庫,在老頭山上而建的一處集中展示達斡爾民族文化特征的景區。民族園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到兩百多萬平方米。這里群山逶迤、植被繁茂、林木蔥蘢,空氣清新宜人,自然風光秀美。到達民族園后我們從車卸下各自的大背包,司機大哥說:“好好逛吧,找個好地方露營,享
關鍵字: 內蒙古 莫力達瓦 鄂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