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遺址
哈日浩特蒙語意為“黑城,黑城遺址位于額濟納旗達賴庫布鎮東南約30公里處,傳說是西夏的古都黑水城,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
城在西夏稱為“威福軍,古城垣每邊長約240米,元朝時城垣擴展為南北284米,東西435米,東西兩面各有一門,墻高9米,總管府就建在城西門大街,現尚遺留有南墻及南門遺址。據史書記載,當年城墻西北角建有佛塔5座,最大的一座高達13米,至今只有一座保存完好。另外在城外西南角尚有伊斯蘭式建筑一座。登上頹廢倒塌的古長城,那陣陣呼嘯而來的黃風,仿佛在向人們講訴著當年為衛護祖國北疆和平安全的各族人民與敵寇英勇作戰的悲壯故事。
那古城內外被幾經挖掘,散落其間的泥石沙土,像是在向世人痛訴著當年俄國人、英國人先后在黑城遺址狂挖濫掘,盜走了大量西夏書籍、手稿、佛經、繪畫、塑像等珍貴文物的罪行。雖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紀中期就已成為沙海中的孤城殘址了,但兩千年前開辟的絲綢之路的北線居延北線,就在黑城附近通過,因而黑城仍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黑城,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位于干涸的額濟納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額濟納旗旗政府的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城地區是西夏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道要站,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大面積綠洲。
黑城平面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里多,東西434米,南北384米,兩墻中部開設城門,并加筑有甕城,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現今城墻仍高聳地表,殘高約9米。城西北角上,建有一座覆缽式喇嘛塔,具有同時期城墻上獨有的建筑藝術風格,也是該城的一個特色。城內中部及西部,原有街道及主要建筑還依稀可辯。城中的主要建筑,雖經多次盜掘,但用土坯壘砌的房墻頹壁,仍有一些立于地表;城東部一些木構建筑的
關鍵字: n內蒙古 探險家 額濟納 額濟納旗 黑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