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博物館
查干淖爾龍的巨大在其同類中是十分罕見的。它的頭比其他蜥腳類龍要大得多;腰間(骨盆)上的腸骨、恥骨與坐骨愈合甚是緊密,其大腿骨長達1.8米,相當于一個成人,上面有許多凹穴,使肌肉附著十分有力。它的肩胛骨長達1.5米,顯得細長,這在其他蜥腳類恐龍中也是很少見的。這些結構說明,查干諾爾龍的行動并不遲緩、笨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億多年前的錫林郭勒盟一帶,植物蔥蔥郁郁,查干諾爾龍成群結隊地在這里游蕩,它們用集體的力量抵御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奏出了一曲曲高亢的生命之歌。難怪查干諾爾龍赴海外展出時,就連曾經見識過許多奇異恐龍的日本和美國觀眾,也為這條“恐龍巨人的雄姿所傾倒,為遠古內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跡而慨嘆!
恐龍有著許許多多大小不同的種類,據考證,最早的恐龍生活在大約2億2000萬年以前,最后一批恐龍生活在6500萬年以前。他們在地球上大約生息繁衍了1億5000萬年。恐龍是陸生動物優勢物種,無論從其體形上講,還是從其主宰地球的時間跨度上看,恐龍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陸生動物。200多年來,科學界鑒別出了至少800多種恐龍。據最新的評估說,還有三倍數量的恐龍尚未發掘出來。查干淖爾龍只是揭開了二連鹽池恐龍化石帶的“冰山一腳,在這里,還發掘出了數量很多的恐龍蛋化石,而且,據專家估計,神秘遼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還埋藏著很多這樣的化石。
其實,二連鹽池的采集與挖掘,早在十九世紀末就開始了。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生物學家在此開展了多次考察。1922年,美國安德魯斯的中亞考察團第一個恐龍化石發掘地就是二連塔巴蘇。安德魯斯的隊伍在這里還發掘出了鴨嘴龍、大的食肉恐龍阿萊龍(alectrosaurus)和小的似鳥龍。考察隊伍第一次在二連塔巴蘇發現了恐龍蛋片并對恐龍化石的地層進行了研究,把這套湖相沉積地層稱作二連塔巴蘇組,從此,在許多地層古生物文獻中,二連塔巴蘇成為一個專用名詞,專指中亞晚白堊紀時期,距今約7000萬年前河湖堆積地層。并且,二連鹽池也以“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而載入世界古生物學名冊。在二連鹽池,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化石,其種屬繁多、門類齊全。這些珍奇化石,為確定二連盆地的地層時代、找礦、找水,開發地下寶藏等工作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也為揭示亞洲和中國恐龍世界的秘密,研究它們的起源、發展、形態及構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正如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生前所說:“在內蒙古二連,大量恐龍、鱷魚等化石的發現,揭開了亞洲四腳類之謎。
關鍵字: 二連浩特 內蒙古 恐龍博物館 恐龍蛋 蜥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