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巖畫
陰山巖畫的題材和分布地點有一定的規律性:野生動物圖像多出現在山巔巖石上;狩獵場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頂;神靈頭像和天體星象幾乎全部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立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靈居于水流湍急之處思想意識)。這些規律與作畫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人們的認識水平是相一致的。
陰山巖畫的藝術特色質樸、生動,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巖畫多以寫實為基礎,記錄了人類童年及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題材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再現作者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在構思、技巧和表現力諸方面,均顯示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樸實健康的美學觀和驚人的藝術才華。陰山巖畫并不是對自然原封不動的照搬,作者往往把從生活中捕捉來的形象給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現對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圖,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動。許多運動物像動感強烈,或引頸長嘶,或回首短嗚,或慢步緩行,或四蹄騰躍;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與舔吻親呢。作者為了強調某一事物,運用夸張、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現的中心,如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斗爭的圖畫,均在構圖和比例上往往突出勝利者的形象,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陰山巖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敲鑿法是利用比畫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屬器或石器,在畫面上打擊成點,點連成畫。用敲鑿法制成的巖畫,線條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稱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巖畫,痕深面光,斷面成“u形。此外,還有劃刻法,即用金屬工具劃刻,其劃痕細而淺,此類作品多為晚期作品。
巖畫中還有顏料巖畫,即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作顏料涂于巖石上的巖畫。這類畫數量不多,多為近代作品,且與喇嘛教有關。
陰山巖畫大體分為四個時代、五個時期:
第一代巖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巖畫。這是巖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布廣,制作認真。
關鍵字: 烏拉特中旗 內蒙古 陰山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