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山上鎖蟠龍
星期六下午,與老郵差老師約定拍蟠龍山長城。走京承高速,一點半左右過密云,天上白云朵朵,甚是壯觀,看來今天拍長城落日應該沒有問題,心情大好。
路邊停車,拍幾張藍天白云素材,待日后ps做背景。西邊山區漸黑,有陣雨落下。
西邊的帶雨云層逐漸東侵,出古北口時,雨點稀疏落下,至蟠龍山腳下,大雨如注,并夾雜有細碎冰雹。
唉。老天不賞臉,只能等雨停了再爬山了,但愿能不負此行。玩攝影,許多時候只能是看天行事,有意插花花不活的事太多了。
上得山來,大驚:蟠龍山長城如此了得。
此段長城位于密云縣古北口鎮古北口村境內,地處在司馬臺長城和臥虎山長城之間,因其形似蟠龍而得名。且相對高度只有150m左右,可登攀的長城長度約5km。
上山有兩條路,左行不遠是將軍樓(左上敵樓),是蟠龍山西段制高點,樓呈正方形,寬10.1米,南北各有四個箭窗,東西各有三個箭窗。有東西南北四個門。抗日戰爭的長城保衛戰中,將軍樓是敵我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國民黨17軍25師師長關麟征就是在爭奪將軍樓時負傷的。
蟠龍山長城地勢雖不險要,但殘長城左盤右旋出沒于青山之間,格外壯觀,是戶外運動和攝影的好去處。據介紹,蟠龍山長城是目前所有對游人開放的長城中唯一沒有經過人工修繕,且保持了歷史原貌的古長城。
五十年前有部黑白老電影叫《江山多嬌》,是描寫蟠龍山農業社把荒山變成花果山的故事,其中的插曲就叫《蟠龍山上鎖蟠龍》:“共產黨號召把山治,人民的力量大如天,蟠龍山上鎖蟠龍,要保住那水土不下山。”如今,一提起蟠龍山,我就想起了那熟悉的旋律。
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登上了蟠龍山長城的東段最高峰----二十四眼樓。二十四眼樓造型為正方形,雙層。每層每面3個箭窗,共24孔,故名。
二十四眼樓形制奇特,規模宏大,是密云境內長城具有代表性的敵樓。由于年久失修,其東側、北側墻體塌毀,現存墻體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和外閃。2006年,北京古建設計所專家對24眼樓進行勘查、測繪,并請專業的古建公司對其進行加固。
“京師鎖鑰”的險要,邊關重鎮的歷史,上世紀30年代的長城泣血抗戰,古北口一帶的長城名震中外。以將軍樓和二十四眼樓(照片最高的那座烽火臺)為代表的蟠龍山長城還帶著未經任何人為遮掩的歷史滄桑,這種滄桑至今依然可觸可摸。
蟠龍山長城向東至二十四眼樓處被一軍事禁區阻斷,越過禁區便是金山嶺長城,有人曾從長城腳下的小道繞行通過,到達金山嶺。
在二十四眼樓上,我們等了很久,但期盼中的陽光最終還是沒有出現。當微微有了一點點光影時,我對著遠方的司馬臺長城按下了快門。
透過城壁的瞭望孔,我仿佛看到了盔胄鎧甲,獵獵旌旗,還有士兵那疲憊的目光,思親的淚痕。數百年前,那挎劍持刀的將士,曾站在這旗幟下,一代又一代,血肉的長城和磚石的長城凝固在一起,卻沒有守住民族的尊嚴。
沒人說得清,眼前這長城的倒塌起于何時。是國勢衰微導致了長城的坍塌,還是長城的殘損引來了災難的降臨。從秦至清,帝王們不停歇地營造,只為保住自己的那份皇權和享樂,等到帝王們的享樂結束了,長城的使命也就跟著結束了。
默立在殘損的城墻前,想那燈紅酒綠,功名利祿,都會如這城垣,終有殘損的那一天,只有眼前的不言大美之天地,亙古長存之宇宙,永恒于世。
原作者:如歌
關鍵字: 古北口 司馬臺長城 花果山 金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