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逛北京大柵欄
八月的北京烈日炎炎,比西安高好幾度,真的有點不適應北京的天氣了。今天要去前門大柵欄兒同仁堂取藥,順便逛逛。大柵欄兒是條古老的商業街,很多百年老字號,在老北京中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購物口訣: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咸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隨著前門外大街的改造,很多老店也裝修的古色古香。
先介紹一下大柵欄兒的前世今生吧。大柵欄:讀做“大石爛兒”(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門外一條 著名的商業街。現也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個地片。大柵欄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明朝永樂18年(1420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在大柵欄分布著11個行業的36家商店。大柵欄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曾經就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興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1900年八國聯軍曾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舊繁華。大柵欄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由朝廷批準,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柵欄。據清代《欽定令典事例》中記載,雍正七年批準的外城柵欄440座,乾隆18年批準的內城柵欄1919座,皇城內欄196座。大柵欄原是廊房四條,因為這條胡同的柵欄制作出色,保留長久,而且又大一些,于是逐漸為京城所矚目,所以,大柵欄就成為這條胡同的名稱了。
改造后的街面讓所有人都快認不出來了。從煤市街的西口進入,走到東口與珠寶市街相接。這條266米長、嶄新的大柵欄商業街,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變寬了。整齊清雅的青磚路面代替了坑洼的條石路面,中間設有盲道,號稱“天羅地網”的電線電纜全都消失了,采用仿古建筑風格修建的門臉讓人耳目一新,過去擁擠的街道和門面也變得寬敞亮堂了。惟一能讓人感覺到舊大柵欄氣息的只剩下那一個個黑底金字的老字號牌匾:瑞蚨祥、馬聚源、張一元、內聯升、狗不理、同仁堂……感覺還是那般熟悉。
我先到同仁堂二樓取了中藥,走出來,在大柵欄兒街上閑逛,想著百年前這里的樣子,那些老店的先人付出了怎樣的辛勞才守住這份家業和名氣。
今天不是周末,街上的游人不多,流連在這些百年老店之間,仿佛還能聽到店伙計的叫賣聲。
瑞蚨祥創始人叫孟鴻升,是孟子的后裔,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人。他以經營土布開始,字號為萬蚨祥。就到上海、青島、天津等地設立連鎖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經營品種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綾羅綢緞、皮貨等高檔商品。
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在周村大街掛牌,1835年它的第一家分號——瑞蚨祥綢布店在濟南開張,從第二代傳人孟洛川開始進京經商。1876年當時年僅25歲的瑞蚨祥掌門人孟洛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大柵欄,在清光緒初年,由孟瓤侯在前門外鮮魚口內抄手胡同租房設莊,批發大捻布。清光緒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我國,孟瓤侯向孟洛川建議,開設布店,孟洛川出資八萬兩銀在大柵欄買到鋪面房,成立北京瑞蚨祥綢布店。
到清末民國初年,瑞蚨祥已成為北京最大的綢布店。擁有五個字號,即東鴻記茶莊,瑞蚨祥總店 (也稱東號),鴻記皮貨店,西鴻記茶莊,西鴻記綢布廟(也稱西號),均位于大柵欄街內 。
1900年,瑞蚨祥毀于八國聯軍的洗劫,不久重建開業。恢愎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貨品純正、花色新穎著稱。現瑞蚨祥仍自行設計花樣,派專人、選廠家“定產品”,并繡明“瑞蚨祥鴻記”字樣。其優良的布匹、綢緞仍為海內外游客所稱道。其開辦的“傳統服裝服飾展”也是文商結合的典范。
過去老北京人諞富有句口頭禪: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這里說的“腳踩內聯升”,是說能穿上內聯升做的鞋,是對身份的一種炫耀。
內聯升創建于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創始人趙廷是天津武清縣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學得一手制鞋技術,又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后來,由京城一位達官丁大將軍出資千兩白銀入股,資助趙廷開辦鞋店。當時,趙廷根據北京制鞋業的狀況,認為北京制作朝靴的專業鞋店很少,于是決定辦個朝靴店。打坐轎人的主意,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內聯升”——“內”指大內即宮廷,“聯升”示意顧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運亨通,連升三級。
內聯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達32層。特色產品“千層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繩納81-100針,針碼分布均勻。產品全部手工制作。內聯升對來店做鞋的文武官員的靴鞋尺寸、式樣等都逐一登記在冊,如再次買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據資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時,也為下級官員晉見朝官送禮提供了方便。一本詳錄京城王公貴族制鞋尺寸、愛好式樣的《履中備載》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堅持對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滿足顧客的要求。
看看,還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這個我還真不知道,門口的雕塑是西太后吃包子,挺逗
最早的大觀樓影院,名稱叫馬思遠茶樓,1905年改稱為大觀樓,是南城最早的放映電影場所之一。當時影戲園的經營者任景豐從東交民巷德商專營影像與攝像機器材的祁羅福洋行購置了一家法國制造的手搖木殼攝影機和膠片40卷,便開始了攝影的業務。他所設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國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此時的譚先生已是六十高齡,使當時的“京劇大王”,所以這部影片的影響極大,在大觀樓戲園放映時有“萬人空巷來觀看之勢”,足見當時的影響巨大,大觀樓戲園的名聲也逐步響亮起來。
這條街上,我感覺最氣派的老店就屬同仁堂了,看看這門口的麒麟。這家國內最負盛名的老藥鋪,創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八月的北京烈日炎炎,比西安高好幾度,真的有點不適應北京的天氣了。今天要去前門大柵欄兒同仁堂取藥,順便逛逛。大柵欄兒是條古老的商業街,很多百年老字號,在老北京中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購物口訣: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咸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隨著前門外大街的改造,很多老店也裝修的古色古香。
先介紹一下大柵欄兒的前世今生吧。大柵欄:讀做“大石爛兒”(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門外一條 著名的商業街。現也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個地片。大柵欄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自明朝永樂18年(1420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在大柵欄分布著11個行業的36家商店。大柵欄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曾經就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興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1900年八國聯軍曾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舊繁華。大柵欄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由朝廷批準,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柵欄。據清代《欽定令典事例》中記載,雍正七年批準的外城柵欄440座,乾隆18年批準的內城柵欄1919座,皇城內欄196座。大柵欄原是廊房四條,因為這條胡同的柵欄制作出色,保留長久,而且又大一些,于是逐漸為京城所矚目,所以,大柵欄就成為這條胡同的名稱了。
改造后的街面讓所有人都快認不出來了。從煤市街的西口進入,走到東口與珠寶市街相接。這條266米長、嶄新的大柵欄商業街,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變寬了。整齊清雅的青磚路面代替了坑洼的條石路面,中間設有盲道,號稱“天羅地網”的電線電纜全都消失了,采用仿古建筑風格修建的門臉讓人耳目一新,過去擁擠的街道和門面也變得寬敞亮堂了。惟一能讓人感覺到舊大柵欄氣息的只剩下那一個個黑底金字的老字號牌匾:瑞蚨祥、馬聚源、張一元、內聯升、狗不理、同仁堂……感覺還是那般熟悉。
我先到同仁堂二樓取了中藥,走出來,在大柵欄兒街上閑逛,想著百年前這里的樣子,那些老店的先人付出了怎樣的辛勞才守住這份家業和名氣。
今天不是周末,街上的游人不多,流連在這些百年老店之間,仿佛還能聽到店伙計的叫賣聲。
瑞蚨祥創始人叫孟鴻升,是孟子的后裔,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人。他以經營土布開始,字號為萬蚨祥。就到上海、青島、天津等地設立連鎖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經營品種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綾羅綢緞、皮貨等高檔商品。
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在周村大街掛牌,1835年它的第一家分號——瑞蚨祥綢布店在濟南開張,從第二代傳人孟洛川開始進京經商。1876年當時年僅25歲的瑞蚨祥掌門人孟洛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大柵欄,在清光緒初年,由孟瓤侯在前門外鮮魚口內抄手胡同租房設莊,批發大捻布。清光緒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我國,孟瓤侯向孟洛川建議,開設布店,孟洛川出資八萬兩銀在大柵欄買到鋪面房,成立北京瑞蚨祥綢布店。
到清末民國初年,瑞蚨祥已成為北京最大的綢布店。擁有五個字號,即東鴻記茶莊,瑞蚨祥總店 (也稱東號),鴻記皮貨店,西鴻記茶莊,西鴻記綢布廟(也稱西號),均位于大柵欄街內 。
1900年,瑞蚨祥毀于八國聯軍的洗劫,不久重建開業。恢愎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貨品純正、花色新穎著稱。現瑞蚨祥仍自行設計花樣,派專人、選廠家“定產品”,并繡明“瑞蚨祥鴻記”字樣。其優良的布匹、綢緞仍為海內外游客所稱道。其開辦的“傳統服裝服飾展”也是文商結合的典范。
過去老北京人諞富有句口頭禪: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這里說的“腳踩內聯升”,是說能穿上內聯升做的鞋,是對身份的一種炫耀。
內聯升創建于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創始人趙廷是天津武清縣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學得一手制鞋技術,又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后來,由京城一位達官丁大將軍出資千兩白銀入股,資助趙廷開辦鞋店。當時,趙廷根據北京制鞋業的狀況,認為北京制作朝靴的專業鞋店很少,于是決定辦個朝靴店。打坐轎人的主意,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內聯升”——“內”指大內即宮廷,“聯升”示意顧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運亨通,連升三級。
內聯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達32層。特色產品“千層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繩納81-100針,針碼分布均勻。產品全部手工制作。內聯升對來店做鞋的文武官員的靴鞋尺寸、式樣等都逐一登記在冊,如再次買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據資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時,也為下級官員晉見朝官送禮提供了方便。一本詳錄京城王公貴族制鞋尺寸、愛好式樣的《履中備載》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堅持對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滿足顧客的要求。
看看,還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這個我還真不知道,門口的雕塑是西太后吃包子,挺逗
最早的大觀樓影院,名稱叫馬思遠茶樓,1905年改稱為大觀樓,是南城最早的放映電影場所之一。當時影戲園的經營者任景豐從東交民巷德商專營影像與攝像機器材的祁羅福洋行購置了一家法國制造的手搖木殼攝影機和膠片40卷,便開始了攝影的業務。他所設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國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此時的譚先生已是六十高齡,使當時的“京劇大王”,所以這部影片的影響極大,在大觀樓戲園放映時有“萬人空巷來觀看之勢”,足見當時的影響巨大,大觀樓戲園的名聲也逐步響亮起來。
這條街上,我感覺最氣派的老店就屬同仁堂了,看看這門口的麒麟。這家國內最負盛名的老藥鋪,創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制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還有很多老字號,我當天無暇去逛,等待朋友們來北京時繼續發掘吧。
關鍵字: 商業街 大柵欄 大觀樓 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