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雞鳴古驛(下)
再上雞鳴驛,是四年之后。此時,多了些自助游的經驗,游覽時,也不再是漫無目的地游蕩,而是更加有的放矢。數碼相機已經比較普及,我很清楚這次要留下什么樣的影像資料。
路過環島時,董存瑞的雕像已不復存在。馬路翻修過,寬趟了不少。
古老的城墻依然靜靜地屹立在那里。墻根下,卻停了不少汽車,大部分還是北京的牌子。城墻在天幕下依然是那么蒼涼,城樓上卻多了些三五成群的快樂身影。這座城樓,不再像曾經那般寂寞。
記得有一次在書店碰到一個老外,他說特別想看看中國的農村是什么樣子。后來,朋友帶他去了川底下。回來后,他還是有些失望,因為那里的建筑雖然保存得不錯,但整個村落多少有些商業化了。不敢說眼前的雞鳴驛有一天會不會也經歷那樣的遭遇。但是此時,我希望把它們最原始的狀態定格在我的鏡頭中。
了解到這座古驛站中有多座廟宇,廟宇的墻上遺有壁畫,尋找壁畫自然成了這次重溫雞鳴驛的主要目的之一。
另外,傳聞城中有個驛城署,據說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倉惶西逃,途中就曾與光緒帝住在這里。尋找這個院落,當然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
在村里轉了一圈,沒有找到絲毫有關上述地點的線索。艷陽正當頭,已是饑腸轆轆時。西城門的邊兒上居然有老鄉招呼我們去吃“自己家養的雞下的蛋炒的飯”,還能配土豆。呵呵,仍然以為這里是個比較閉塞的地方,又背了干糧,為了減負,決定還是吃自己帶的。
西城樓邊上,有位曬太陽的老人,不時打量我們。看我們拿報紙鋪在地上,還向我們要了一張,一本正經地讀起來。不一會,又湊過來跟我們拉話。老爺爺的普通話居然可以勉強聽懂,他說他姓孟,已經九十歲了。孟爺爺從雞鳴山講起,說雞鳴山比雞鳴驛好玩,山上有好幾座廟,趕上初一、十五,還經常會搞些民俗活動什么的。
我們問孟爺爺慈禧“行宮”和壁畫的事,孟爺爺很欣然地答應帶我們去看壁畫,而對慈禧“行宮”卻總是說“那沒什么可看的”。
去的第一個廟是“地獄廟”。這里沒人承包,也不收錢,是個廢棄的院落。如果沒人帶著,肯定找不到這兒來。墻上是鐘魁等人物形象。斑駁的土墻上有很多裂紋,給人的感覺和城墻一樣。
之后又去了財神廟(壁畫主題為比干和商紂王)。
龍王廟(壁畫主題為東西南北中海龍王)。
白素貞廟(雖然沒有壁畫,但雕梁都是以白娘子的故事為主題的)。
泰山廟(壁畫主題為云宵、瓊宵、碧宵)。打開一扇門,吱嘎一聲,光線斜射進來,籠罩的是一束漫舞的灰塵。
每進一個廟之前,孟爺爺都說,我跟他們說你們是學生,兩人五塊(據說如果不是學生就一個人五塊的。)在這幾個廟中果然見到了不少壁畫,但是受損程度相當嚴重,據說很多都是文革期間遭到損壞的。
經過孔子廟時,本想進去。但孟爺爺死活不勸我們不要去,非說里頭不好看。像他這把年紀的人,不聽他的好像不尊重;可聽了他的又不甘心。于是,我們決定付給他一些“導游費”一拍兩散。當時好像先給了十五。(來之前查資料,曾有一條攻略說,游后給了劉大爺10元“導游費”,劉大爺眼中充滿感激。)如今的孟爺爺并不買帳,倒和我們講起了道理。他說,進那幾個廟,他都跟鄉親說是學生,給個半價,沒要學生證就為我們省了不少錢,所以應該再加一些。不想再和他磨嘴皮了,又加了五塊,還想去找慈禧“行宮”。未果……,我的游程,我還是做不了主。
又一次登上城樓,陽光還是燦爛得一塌糊涂。又要趕五點來鐘的車,只怕仍然無法在此一睹夕陽西下。古老的城樓,像一名傷痕累累的武士,卻依然堅強地屹立在那里……
(友情提示:如果有朋友去拍壁畫,請不要忘記關閃光燈!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關鍵字: 普通話 泰山廟 海龍王 財神廟 龍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