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游記(1)
今天天晴?朋友卻說她曾去過頤和園并且感覺很無聊。
無奈,只能一人獨往。
下午1點左右才從家出發。因為朋友說即便是這個點出發,也能玩遍整個頤和園。我還是比較相信朋友的,況且家的附近就有直達頤和園的汽車,對于我這種懶人來說還是比較方便的。
其實以前我也去過頤和園,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長廊上的一副濟公彩繪,回憶起來當時是騎在父親的脖子上看到的,此情此景至今記憶猶新,可這已經是將近20年前的事情了。
還好,1小時左右的車程便到達了頤和園。
買票入園。我從東宮門進去,過了仁壽門便看見的仁壽殿,此名取“智者樂,仁者壽”之意,是晚清慈溪太后和光緒皇帝在頤和園內處理政務的地方。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重建,此時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也正在維修,謝絕游人參觀。雖然不能領略其風采,但是有幸我也做了回歷史的見證人。
因為在園內我并沒有看到明確的游玩路線標志,所以接下來的行走路線只能憑著感覺摸索,現在想想很有可能當時所走的路線不對。
印象中我順著仁壽殿右側的小路走了一段山路,路上的蒼松堅韌挺拔,濃郁的松香撲面而來。
走過這段山路我來到了“紫氣東來”城關,仰頭望去很是雄偉。
此關始建于乾隆年間。南邊石額刻“紫氣東來”,源自老子出關的典故,北邊石額刻“赤城霞起”,源自晉代文學家孫綽《天臺山賦》中的名句。城關既是點景建筑,又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的關口。
過了城關我很快的來到諧趣園宮門,一眼便可看見一條彎彎曲曲的長廊,我誤認為這便是頤和園的長廊,感覺此處風景雖然別致,但是沒有記憶中頤和園長廊的氣魄。
其實這個諧趣園被稱為“園中之園”,所有建筑環繞荷池展開,極富江南園林柔媚清秀的特點。
這座知魚橋就是慈禧當年經常垂釣之處,并且每次都是大有收獲。其中的奧秘就是小太監潛入湖中把活魚掛在慈禧的魚鉤上,博得慈禧的歡心。
當慈禧玩累的時候便在“涵遠堂”休息,這涵遠堂也是諧趣園的主體建筑。
在涵遠堂旁邊有條石徑小路通向山上。
我順著此路向山上爬去,有趣的是路上一個不起眼的房子上面有2只小貓,再仔細一看原來是4只,不太惹人注意的是那只白的和那只黑臉的。恰巧我身邊的一對情侶也看到此景正打算拍照,不料相機鏡頭還沒有打開,中間的那只黃貓就一溜煙逃走了。
離開了小貓我順著山路折行向西,走了一段路程感覺路人不多就有點擔心自己迷路,只好順著山路向南行。
順著這個山坡我來到了景福閣。
此閣位于萬壽山東部山頂,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清乾隆時(1736-1795)為菊花形的曇花閣,光緒年間(1875一1908)重修時改建為景福閣。閣前部為寬大敞廳,慈禧曾在此觀而、賞月,并接見外國使節。 每年七月初七,慈禧太后在此遙祭牛郎織女,中秋節在此賞月,九月九在 此登高。夏天陰雨日,慈禧和宮女們在此“過陰天”。
因為此是高地,我向前望去可以看見昆明湖上的十七拱橋。
(待續)
關鍵字: 文學家 牛郎織女 諧趣園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