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游記(2)
因為此是高地,我向前遠眺可以看見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長長的十七孔橋宛如一張長弓靜臥在碧玉般的昆明湖上,讓我心為之一振。
順著山路繼續前行。路旁的樹木枝繁葉茂,雖然此時不是盛夏,但是路邊的樹木枝葉交錯無意之中為這條小路搭起了一副遮陽的天然屏障。幾縷柔柔陽光透過枝葉的空隙暖暖的照在地上,讓我的腳步不由得放慢,唯恐驚動此情此景。
走完這段山路,一條長廊映入眼簾,長廊上人流游動著,此時我才明白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頤和園長廊。我快步的走進長廊融入到人流中,有意尋找到那份兒時的回憶。我小心翼翼的向前走,仔細的看著廊上橫檻上的彩畫,希望能夠找到那幅濟公的彩畫。聽身邊的人說這條長廊一共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上萬幅畫沒有一幅是相同的,難怪走了很久依然不見那幅濟公彩畫的身影,難免有些遺憾。
順著人流我來到了云輝玉宇,它座落在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
登山了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進了佛香閣,里面供奉著一座千手觀音。此處是不允許拍照的,我卻悄悄的偷拍的兩張。
佛香閣的后面是眾香界,傳說那里便是天庭,可惜大門緊鎖游客止步。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沒有在山上待很長的時間,下山的時候才發現此處的石階也是很險峻的,真難想象當年慈禧是怎樣登上萬壽山的。
下了山,我順著長廊邊往回返,發現廊邊樹木的花兒開得真是可愛。
記不得是在哪個大殿前一支韓國學生旅游團正在那里休息,我想都沒想按下了照相機的快門,回家翻看照片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還是一支女生旅游團。
不知不覺中我的沿著昆明湖畔前行,靠著湖畔的這邊載著數不清的楊柳樹,雖然沒有一絲的微風拂過卻恰似春風撥動了它的心弦。
楊柳樹的另一邊樹木雖然還沒有長出嫩葉但是此景也別有一番韻味。
走著走著,眼前的一座鎮水銅牛使我停止了腳步,仔細一看這座銅牛的背上鑄有80字篆體銘文,歷經了百年字跡依然清晰可見。此銅牛與昆明湖西岸的耕織圖景區遙遙相對,暗喻著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牛郎與織女。
離開了銅牛不遠處可以看見一座八方亭,走進去仰頭可以看見橫檻上的八幅書法作品。
離開了八角亭子便上了十七孔橋,這十七孔橋東接八角亭,西連南湖島,長150米,宛如長虹臥波。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一只是相同的。
站在橋上可以看見遠處的萬壽山佛香閣的另一番景色。
走過十七孔橋,過了幾道門,就是龍王廟,聽說這廟在當年很靈驗,可惜此時廟門不開。我仰頭看著房角上的怪獸,再看看這天,莫名其妙的想笑。
過了龍王廟便是涵虛堂,高居于被人稱為東海蓬萊仙境的南湖島北岸臨湖石臺上,慈禧和光緒當年就在此觀看海軍演習水操。
此時已經接近閉館時間所以也沒花太多的時間在此瀏覽就原路返回。
關鍵字: 十七孔橋 昆明湖 楊柳樹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