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半世紀前的北京當當車
有軌電車,在老北京人嘴里,管它叫做“鐺鐺兒車”,因為電車司機腳底下踩著個鈴鐺,鐺鐺作響,風馳電掣,一路而來。但是,“鐺鐺兒車”里邊的這個“鐺”字,可不能讀成“鈴鐺”的dāng(當),播音員念錯了。而要發生音變,讀做diāng(沒有直音字可以代替),連起來讀,是diang diangr che,第二個鐺字輕聲、兒化。陳剛先生的《北京方言詞典》(1985年出版),就是這樣注音,并釋義為“電車”的。不過,正字陳先生寫作“”,而不是“鐺”。1936年出版的《國語辭典》“兒車”詞條下,亦注出是“電車之俗稱”,注音為ㄉㄧㄤ(國音字母)即diāng。單用“鐺鐺兒”,則指傻、笨、不開竅、不懂行的人;也指一種器物,陳剛先生謂“煤油小販打的一種黃銅響器”。老舍先生的《老張的哲學》里,寫過這樣一種“鐺鐺兒”的人:“巡警管我叫鐺鐺兒,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用他來說一切不好的事,”“一切不好的事”已指出了鐺鐺兒的含義。下面的例子就更明白多了:“不過有時候巡警叫他‘怯八義’、‘傻鐺鐺兒’……趙四未免發愁。”“傻鐺鐺兒”與“怯八義”并舉,則互為表里。“怯八義”的“義”字應是“邑”,指京郊外縣,是京城里的人嘲諷外縣人,看不起外縣人的一句話,一個“怯”字,即可明了。
當當車
目前當當車的建造方案是按照北京最早引進的法式當當車的樣式設計、制造的。
修繕完成后,前門大街兩側都將鋪設鋼軌,游客可免費乘坐當當車。
當當車
在原址復建的前門五牌樓保持了“五間、六柱、五樓”的“柱出頭”樣式……
當車輛抵達終點后,只需1至2分鐘即可完成充電。
車體是依照1924年北京最早引進的法式車的樣式進行設計、制造的,時速為5 公里,初步擬設五牌樓、大江胡同和珠市口三站,車的首尾各設一駕駛室,開行中不用“掉頭”。
當當車沒“辮子”
當當車
前門城樓下,當當車軌道八字分開,但軌道盡頭還沒有與當當車有關的建筑物出現。
前門步行街中間鐵軌已經鋪設完畢,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前門新建的牌樓下。
從1956年本市拆除所有有軌電車鐵軌后,當當車終于又要回到北京街頭。
當當車是老北京對有軌電車的稱呼,因為車頭掛了一只銅鈴鐺,司機只要一踩腳下的踏板,鈴鐺就會發出 “當當”的聲響提醒路人避讓。
當當車
在半世紀前也算是北京的第一代現代化交通工具。
作為前門大街升級改造的重要部分,當當車讓老北京前門勝景再度重現。
大家在正陽門五牌摟下坐上當當車,當當車長12米,寬2.3米,3.7米高,能夠乘坐84人。
840米長的前門大街單程運行需要10分鐘。
新當當車沒有老當當車的“辮子”,而采用超級電容循環充電技術,這也是該項技術首次應用于車輛。
關鍵字: 世紀 北京人 播音員 鐺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