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過去的什剎海
什剎海地區地處故宮之后,位于西城區的東北部。資料顯示,今天的什剎海總面積146.7公頃(地安門外大街以東地段未計入),就北京舊城(明清北京)的風貌而言,它處于上風上水的西北方。什剎海地區最文明的莫過于前、后、西三海,三海相互貫通、連成一片,頗有江南水鄉風情。而其以占什剎海地區總面積的23%、總面積33.6公頃的濕地,而成為老北京最佳的居住地。
什剎海 銀錠橋旁
據西海西居委會的李書記稱,在過去,這里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富人區,到軍閥混戰的年代,這里最小的官也相當于市長了。
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原因,什剎海景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文物保護單位40余處,占西城區的三分之一以上。歷史上本地區曾建有王府、寺觀、庵廟等多達30余座,現仍尚存10幾處。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這里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有恭王府及花園、宋慶齡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紀念館、鐘鼓樓、德勝門箭樓、廣化寺、匯通祠、會賢堂。
有水的地方總能多顯示出幾分靈蘊。在雨水稀少的北京自然更是如此。自建都以來,北京皇城內的前三海濕地被皇家獨占(北海、中海、南海總稱西苑),后三海濕地則成為達官顯貴競居之地。由于有了這樣一重歷史形成的文脈、地脈,到清王朝結束了將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什剎海地區仍舊是一個貴中之貴的地區。
從一個小胡同穿進去,到達西海。前后百米,卻好似進入另一個世界。
西海也稱積水潭。就是這一小片水域,卻是歷史上多少大事發生的起點。
這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終點。到了元朝,忽必烈正式建都大都(北京),無論是加強南方統治還是糧草運輸,大運河的戰略地位凸顯。在依靠馬車、帆船運輸的年代,這條滅隋的水路竟成為元大都的生命線。
后海
元代杰出的水利專家郭守敬受命治水,解決運河北端終點問題。先后兩次,均已失敗告終。在郭花甲之年,寶刀不老,尋思琢磨,總結前兩次經驗教訓,再次動工,歷時一載,終于開通。開通后的運河,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積水潭),既解決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
由于這種特殊地位,當時什剎海沿岸處處酒榭歌臺,積水潭中舳艫蔽水,繁榮異常。元朝大都皇城在興建之處就對城市功能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和定位:以大寧宮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宮和太子居住的興圣宮。東岸是“大內”。大內南部是以大明殿為中心的舉辦典禮朝會的外朝區,北部是以延春閣為中心的日常辦公和生活的內廷區。大內以北是御花園。太廟建在城東,即“左祖”,社稷壇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場設在城西北部積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通惠河最終開通,積水潭成為是貨物集散地,適于交易,地位自然不同凡響。
眼前,郭守敬石像。由郭的老家政府河北邢臺和北京西城區政府共同建造。或許來的時機不對,湖水冰封,無法感受當年那種水波不興的妙境了。遙想當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其實,在這片靜寂的湖面上,思索著幾百年前的興衰成敗,人們根本無法知道這里確實是故都昔日最繁華的地段,歷史的悲悲喜喜竟然都在這里上演。
關鍵字: 什剎海 北京 故宮 海鮮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