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新老北京來各大城門找驚喜
宣武門
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 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墻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工程竣工。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人稱“死門”,令人回味的是:甕城上的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
老北京的宣武門
宣武門內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明萬歷二十九年,意大利人利瑪竇遠涉重洋入京傳教,萬歷皇帝準其留京。數年間,利瑪竇遍游京師,1605年擇吉地,在宣武門內建“禮拜堂”。當年的禮拜堂雖然宣揚基督教,但仍是中國傳統建筑樣式。清順治七年,當時任職欽天監的德國人湯若望將禮拜堂改建成今天的西洋建筑樣式,俗稱“南堂”,為清代北京耶穌會人士的活動中心。
現在的宣武門教堂
名字由來
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
永定門
永定門舊址
永定門位于北京,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
帶有空中花園的現代永定門
名字由來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28里,開有7座城門。因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門命名多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色彩,外城正門“永定門”,就是寄寓“永遠安定”之意。
左安門
斷壁殘垣的左安門
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甕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如今現代化的左安門
名字由來
“左安門”城門命名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深遠意味。
右安門
右安門原是一門一樓。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甕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三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自然風光在古右安門
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墻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以南,接近南三環的地方過去曾經是金中都的景風門。右安門由于正對內城的宣武門,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門”,后才改稱右安門。
名字由來
綠樹蔥蔥新右安門
右安門又名“南西門”,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門之一。同“左安門”一樣,“右安門”城門的命名是為了追求“安定”、“安寧”的深遠意義,故名為“右安門”。
關鍵字: 北京南城 宣武門 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