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筑藝術角度看今日雍和宮
雍和宮的整體建筑群
雍和宮 牌匾
雍和宮,坐落于北京市東城區的東北面,北倚二環路,南靠北新橋大街,西臨孔廟、國子監,東鄰柏林寺;占地面積宏大,約計六萬六千平方米(市制合九十九畝七分地)。
雍和宮寺院的全部建筑群,總體呈不規則狀分布;其中心部建筑整體由南至北呈長方形,歷史上可分為東、中、西三路格局。
東路分為庭院建筑,名東書院。是由太和齋、如意室、五福堂、大塊文章地、畫舫、松柏室、醉月軒、海棠院、后佛樓等多所廳、廊、亭、室、軒、臺、閣、舫等建筑組合而成,形式古樸淡雅,氣氛安逸幽靜。
建筑風格體現
中路建筑為寺院的殿宇主體部,如同皇宮一般的雄偉壯觀,并呈具滿、漢、藏、蒙古多民族的藝術風格。
西路建筑,則是雍和宮的護法廟宇——關帝廟。由于擴充崇雍大街已被拆除。
此外,圍繞三路主體建筑,還分別設有多所呼·圖克圖佛倉(即駐京活佛公館)、印務處、經史館、北大門、800余間僧舍(又稱“連房”)、馬圈、馬神廟,粥鍋院等建筑(現這些建筑已成為民房),如眾星捧月般地護衛在外圍。
北京古城東北部的這座古建筑群——雍和宮,與古城中心的皇家宮苑紫禁城、景山、北海、中南海、鼓樓、鐘樓等宮苑,園林景物交相輝映。
皇家寺院地位
今天到過雍和宮的人,無不被它輝煌的皇家園林建筑、神秘的藏傳佛教造像以及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所吸引。其實,就某種意義而言,雍和宮現在所展示的一切只是在盡可能地將歷史上雍和宮最繁榮,最輝煌的那一段真實地再現在現代人面前。
雍和宮 石獅
乾隆年間,在決定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寺院之后,從清乾隆九年(1744)始,清朝政府在幾年之內陸續完成了雍和宮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的基本建制。諸如:拆影壁,建昭泰門;設桅桿,立寶坊;立碑亭,建鐘樓、鼓樓;對內部主要殿堂,如雍和門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講經殿、藥師殿等十個殿堂進行翻蓋;在寺院外圍相繼修建了八百余間包括連房(僧舍)、印務處、經史館等在內的附屬用房,使原來的行宮逐漸具備了作為藏傳佛教寺院的基本規模。乾隆皇帝為其賜一藏語名:“噶丹敬恰林”(即“雍和宮”,意為兜率壯麗洲)。
今日雍和宮
雍和宮的今日,“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禮旃檀之像”;春來丁香玉蘭花影扶疏,滿園芬芳;夏日盆盆荷花亭亭玉立,香氣盈溢;入秋核桃銀杏果實累累;冬季蒼松翠柏白雪壓枝,可得四時之雍和景象。
雍和宮 祈福
作為北京地區的宗教活動場所和著名旅游景點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雍和宮曾接待了來自世界上17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元首及知名人士,每年接待內外客人近二百萬人次。
小編注解:雍和宮一個靈氣勝地,如果你來到這里一定帶著一顆誠心,許下你從未實現的愿望,各個殿都建議去拜一拜。如果你從雍和宮許下的愿望果真實現了,那一定還要回到這個靈氣十足的地方還愿!
關鍵字: 東城區 北京市 建筑 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