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
太廟位于天安門東側,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為明清兩代皇室祖廟。它與天安門西側的社稷壇同屬依據皇宮舊制“左祖右社而設計建造的。
太廟的建筑雄偉壯觀,平向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建筑布局對稱。共有三道圍墻,全部為紅墻身黃琉璃瓦頂。太廟南門為民國年間所辟,為黃琉璃瓦頂,門前有一座帶石護欄的三孔石橋,其水面與大安門前金水河相通。太廟街門,通向天安門內,亦即天安門內東廡:太廟右門,又稱神廚門,通端門內;太廟西北門位于午門外的闕左門之東。太廟這三座門均坐東向西,與社稷壇三門相望。
第一道圍墻內是太廟外院,這里古柏參天,形態各異。東南隅,有宰牲亭和治牲房,門樓及房舍均為黃琉璃瓦頂。院墻外兩邊有一座黃琉璃瓦頂的六角井亭。
沿甬路向北至琉璃門即為第二道圍墻正門。因門樓廡殿頂、檐椽斗拱均以琉璃磚燒制,故稱“琉璃磚門。院內有七座單孔石橋,各飾漢白玉石護欄。東西兩端各有六角井亭一座:兩端另建有黃琉璃瓦懸山頂房屋五間,東為神庫,西為神廚。石橋以北為五間戟門,白石臺基三層,四周都有漢白玉護欄,丹陛浮雕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海水江涯等紋飾。
戟門是太廟第三道圍墻的正門,太廟的主體建筑,都在戟門以內。
正對門即是太廟前殿,面闊十一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基為漢白玉須彌座,共設三層;殿前有月臺,漢白玉石護欄,望柱頭浮雕龍鳳紋;白石丹陛上,雕有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獅子滾繡球、海獸以及海水江涯的紋飾。大殿內梁柱外鑲沉香木,構件以金絲楠木制成,明間和次間的殿頂、天花、四柱皆貼赤金花,不施彩畫,地面滿鋪金磚。這座前殿,明、清兩代是帝王年末歲尾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前殿兩廡各有配殿十五間,東為供奉有功之皇族神位;西為供奉功臣神位的地方。前殿東南、西南各有燎爐一座,是為焚燒祭品之用。
中殿亦稱“寢宮,清代在這里供奉了太祖(天命)、太宗(天聰)、世祖(順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等歷代帝、后的神主牌位。中殿兩廡的配殿,是存放祭器的地方。
九間后殿是帝王供奉皇帝遠祖神主牌位之處,即清末稱帝前的四個追封皇帝(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的神位,也稱作“祧廟。用紅墻與前、中殿隔開,自成院落。
太廟的祭典由禮部負責,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節等,都要在太廟致祭。清代的太廟規制和祭祀制度,繼承了明代的典制。
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燒毀了太廟。清順治元年(1649年)又將太廟重新修建。乾隆元年(1736年)對太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辛亥革命后,太廟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曾改作和平公園對公眾開放。1931年,由故宮博物院接管,做為分院。
解放以后,太廟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為勞動人民學習理論、掌握科學知識和從事文化娛樂的場所。1950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太廟南門高懸起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字“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匾額。從此封建帝王的祖廟,變成了勞動人民的樂園。1988年1月,太廟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天安門 文化宮 漢白玉 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