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旅游概況
旅游概況:
西城區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全區東西寬5.5公里,南北長7.5公里,面積31.66平方公里。
西城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與北京城的發展緊密相聯。這里曾是永定河古道,積水成湖,風光秀麗。自秦漢至隋唐五代皆為薊縣地。遼、金、元、明、清皆為宛平地。
元至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元世祖采用郭守敬的建議,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積水潭),既解決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當時什剎海沿岸繁榮異常,處處酒樓歌臺,積水潭中舳艫蔽水,地安門一帶成為京都商業、市場中心。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發展的基礎,西城區境內才成為京畿中心、繁華地區。
西城區區內擁有全國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 占全市文物保護單位的25%。在近代革命運動中,一批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的業績。獨特的人文景觀、豐 厚的文化蘊藏構成了西城的文化特色。
西城區東以鼓樓外大街、人定湖北巷、舊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南長街、北長街、天安門廣場西側為界與東城區相連;北以南長河、西直門北大街、德勝門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環中路、裕民路為界與朝陽區毗鄰;西以三里河路為界,與海淀區接壤;南以前門西大街、宣武門東大街、宣武門西大街、蓮花池東路為界與宣武區相望。區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40米左右。長河水自西北注入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等湖泊,逶迤相接、縱貫全區。
西城區是首都北京的中心城區之一,也是黨和國家首腦機關的所在地。西城區是科技教育發達、人才薈萃的地區,也是金融、商業等經濟活動的重要地區,還是集散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地區之一。
投訴電話:
北京旅游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北海公園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于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并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規模和格局。全園占地68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它繼承了中國歷代的造園傳統,博采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并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關鍵字: 什剎海 地安門 積水潭 西城區 西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