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印跡(2)——知性的臺北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非去不可的。 搭捷運到士林站,然后出來換公共汽車去故宮博物院。司機好心的提醒我到站,問我是哪里人,并祝我玩的開心。心情大佳。我想,在上海,一千個司機中也等不到一句這樣溫情的對異鄉人的祝福吧。 故宮博物院在車站對面,一望見它的建筑,我就不由自主的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它位于高處,青瓦紅檐,黃墻白垣,掩映在群山綠樹懷抱之中。我喜歡它的位置甚于北京的故宮,也許是嫌北京皇城跟門口太市井化了吧,覺得此地倒更具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氣勢。可惜的是,這里的確建筑簇新一片,太過光鮮,抹走了不少歷史的痕跡。 走上臺階,博物院門前是一大片空地,一塊大理石的牌坊,上書孫文的題詞“天下為公”,后面是一個小小的綠樹林,門口左右對稱的放著一對華表和石獅。今天的天氣略有些陰沉,可是這里位于雙溪郊區,空氣濕潤而且清新,帶著些微濕的雨意,周圍墨綠色的樹葉讓人感覺新鮮欲滴。此時此刻,這里的一切有種我心儀許久的臺灣式的“陰柔”美。 我幾乎是連奔帶跑的沖到了售票處,還是學生票,喜上加喜。 早就聽說臺北故宮博物院里收藏的歷史文物較北京故宮的更為珍貴。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歷代的珍寶就一直收藏在紫禁城內。直至眾所周知的原因,國民黨將部分最珍貴的文物遷往臺灣。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古玩,玉器和字畫總數超過60萬余件,件件都是價值連城,因為數量眾多,故宮博物院會定期更新館中展品。我去的時候,正值博物院部分展區擴建,盡管如此,我所見到的展品已經讓人嘖嘖稱嘆了。 順著路標,我先去了展區一。 1樓是個紀念品商店,店外的櫥窗中陳列有文徵明,沈周,米芾等的書畫作品。看見一幅清朝郎世寧的“百駿圖”,覺得洋人比較注重寫實,自己還是更喜歡徐悲鴻的大氣,寫意,奔放的筆法。 2樓有佛經佛書的珍品展館。這里展出的有“金剛經”“華嚴經”和“觀音經”。最出名的當然是“金剛經”,全名是“金剛般若菠羅蜜經”。金剛在梵文中意為“銳利,摧毀一切”,般若則指“智慧,摧毀愚昧”。我國常見的經文有漢文,藏文和滿文。它的裝潢通常是梵夾裝,每函附有兩塊朱漆燙金的外護經板,兩塊彩繪織繡的內護經板,并串以黃綾細經繩。這里展出的“金剛經”版本是明周文齋集篆寫本,是一套黑底金漆,筆法娟秀的小楷體書。 觀音一向是中國民眾比較熟悉的佛經人物。梵文為aralokitesvara,可譯為觀世音,世音,觀自在等,是大乘佛教中的十地菩薩。觀音的信仰起源于印度,現分為顯教,密教和中國化。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是顯教類型的觀音,我們熟悉的千手觀音造型則屬于密教,自然流傳于中國民間的就是中國化的觀音形象了,它有32種化身和33種面相。觀音變經又稱佛經變相,說的就是他的幾種化身造型。展品中的畫卷書寫精美娟秀,黑底燙金顯的富貴祥和,人物刻畫細膩流暢,神態安詳自如,衣飾紋理似行云流水,看的令人嘆為觀止。發現櫥窗里有一尊日本的觀音青銅像,是以騎在孔雀上的造型出現的。 對面的一個展館陳列的是名人捐贈的珍品。其中有幅蔣傅聰先生捐的“張大千自畫像”,看大師廖廖數筆,人物神韻躍然紙上,佩服之極。 一直心儀中國畫的簡略布局,雖用筆不多,可是將大自然的寧靜和人物的淡雅情調結合的天衣無縫,整幅作品氣韻古樸,意境深遠。所以大為欣賞蘇州吳派文人們的書畫作品,但對清朝年間那些以“怪,奇”取勝的揚州上海畫風不甚有興趣。 看到一幅晉朝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時,忽然想到了金鏞筆下,令狐沖和向問天去西湖找任我行的那段情節來。作者想必也是個中的愛好者吧。 3樓有青銅作品的展出。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由于熔點低,硬度高,澆鑄造型時氣泡少,流動性好,所以是制造兵器,工具和容器的主要材料。這里有許多殷墟商周和戰國時期出土的珍品,非常有歷史價值。 相比較青銅作品帶給人的沉重的歷史感,另一個展區陳列的明清雕刻作品,就讓人輕松許多,文房用具,裝飾擺件,更具生活氣息。作品材料大多選用黃楊,茴香和迦楠之類的木制,或者是犀牛角,梅花竹菊等花卉圖案的筆筒,臂擱,鎮尺,水盛,扇骨,花瓶和木盒等,造型或典雅或詼諧,工藝精美,令人愛不釋手。 此外還展出有宮廷用印章,西洋鐘表,擺件和裝飾品,如玉簪,耳環,指甲套,手鐲等等,還有那些令人不可思議的鼻煙壺精品。看到它們的巧奪天工,不禁想起小時候從收音機里聽到的那本叫“鼻煙壺”的長篇小說來。 來到第二展區。終于見到了聞名遐爾的二件玉制極品—— “紅燒肉”和“翠玉白菜”。“紅燒肉”是由工匠先在玉石表面鉆孔,一是可以營造出肉皮表面的毛孔效果,二是便于將染色灌入到玉石內里,由深至淺,產生五花肉幾層肉質的感覺。如果說“紅燒肉”還有些許人工痕跡的話,那么“翠玉白菜”就完全出自天然,據說這是當年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喻為人品的純潔,葉尖那只惟妙惟肖的昆蟲意指多子多孫。整件作品色澤自然淡雅,難得是工匠依據玉石的色澤發揮自己充分的想象力,創作出這么一件生動的作品來。 不過說到我自己最喜歡的,當屬稱為“核船舟賦”的極品,小小一枚橄欖核,雕成一葉扁舟造型,船上艙門開處,竟可以發現有8個人之多,文士,書童,船家,神情自如,面貌清晰可辯。船底還刻有“后赤壁賦”。傳說此件精品出自清朝年間廣東人陳祖章之手。對著放大鏡看可許久,覺得自己應該回家再好好看看中學課本中那篇“核船舟賦”。 精品館對面是佛教雕刻作品展區。現在說起佛教,會很自然想到中國。其實佛教是由釋迦牟尼(565-486 bc)創建于北印度恒河平原,歷經上座部,大乘和金剛乘階段,隨后再由阿育王父子發揚光大。佛教根據流傳的區域,分為南亞文化和東亞文化,前者包括印度,斯里蘭卡,阿富汗,后者指中國,尼泊爾,泰國,和印尼。佛教于公元前后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漸漸脫離印度佛教的框架,形成自己的風格,并隨之影響附近的日本和高麗。這里展出的是大大小小,各個流派不同時期的佛像雕刻作品。有些即使在發源地,都難得一見,相當珍貴。 一直盤恒到博物院關門的時候才出來。走在廣場上,發現蒙蒙暮色已經漸起。 出了博物院右拐就是汽車站,好多車都會經過捷運劍潭站。司機告訴我下車右轉可以去逛小商品街,左轉的話就是大名鼎鼎的士林夜排檔了。在充分的精神享受之后,決定讓自己再大快朵頤一番,滿足一下對物質的需求。 今天是孫燕姿歌中的“完美的一天”。附:士林夜市重點推薦:臭豆腐鴨血煲和大腸包小腸(大糯米腸夾蔬菜末和烤的小香腸)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角
關鍵字: 臺北 司機 異鄉人 故宮博物院 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