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印跡(3)—日月潭
本來行程很緊湊,可是覺得如果不去看一看這么個耳熟能詳的地方,會很遺憾。在自己心目中,日月潭簡直就是臺灣的代名詞,還有哪個地方比它更“臺灣”呢?于是跑了火車站和汽車站,大致確定了一下時間表,問住同一間旅館的老外借了個鬧鐘,早早的睡了。 第二天一早,4點15分起床,半個小時后出門,打了個出租車直奔臺北火車站,搭乘5點12分發往臺中的火車。火車車廂很干凈,乘客秩序也很好,而且于8點準時到達臺中。所以我想在臺灣,火車旅行一定也是件非常愉快的事。 火車站隔壁就有家臺灣最大的長途客運汽車站,國光客運。進去一問,去日月潭需要先乘車去臺中附近的南投縣的埔里,然后在那里再轉車去日月潭風景區。不過他們沒有這項短線業務,建議我去馬路對面的臺中客運問問。一問,8點15分就有一班去埔里的車,而且還有學生票,即便我并不是臺灣本地學生,大喜。發車的時候,站長和售票員都熱情的出來提醒我上車,真是太感動了。 在臺灣的短短幾天中,我可以充分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和友善。走在路上,隨便找個人問路,都是耐心友好的知無不言,即使他們自己不怎么清楚,也會幫你找個能為你指路的人。有時看見我這個在路上東張西望的異鄉人,還會主動來問。這里不論是滿口閩南話的老人家,還是一身新潮前衛的年輕人,都給我留下美好的印象。也許臺灣人有的地方不夠香港人那么彬彬有禮,可他們絕對夠熱心。過于溫雅和禮節有時是一種保持距離的冷淡。 去埔里的路上,一派鄉村田園風光,農舍,田地,小溪和山林,讓人覺得親切而又愉悅。而且令人秀色可餐的還不光是自然的美,沿途還有許多讓人大飽眼福的檳榔小店和里面的女郎。這些店多是用玻璃蓋成的小房子,隔數十米就有一家。小房子頂上是大大的醒目的霓虹燈招牌,名字五花八門,有的含蓄些,什么“兔女郎”“阿曼尼”,有的就比較露骨大膽,“包你勇”或者“福男”之類的。檳榔女郎迎面坐在高腳凳上,她們大多年紀很輕,身材嬌好,樣貌清純,加上穿著清涼,無疑構成了公路上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記得自己剛到臺北的時候,向機場大巴的司機問路,看見他滿口血紅,以為他患有嚴重的牙齦出血或者是維生素k缺乏之類的出血性疾病,惴惴不安的想是否要提醒他,直到看見他不停的在咀嚼,才依稀想起他可能在吃檳榔。慶幸自己沒來得及開口,要不被人笑掉大牙。 接近埔里鎮的時候,路邊有大片的農家草莓園,大顆大顆鮮亮水紅的漂亮草莓掛在枝頭上,在陽光和輕風中仿佛隔著玻璃窗也能聞到它們的芬芳。不遠處還有成堆的黃燦燦的枇杷。 近10點的時候,汽車到達鎮上,附近的二家汽車公司有車去日月潭,南投和豐容客運。看時間,還有半個多小時才發車,就在小鎮上逛一逛。 看見對面一個買糯米籽飯團的早點攤子,興奮的跑去,一個黑糯米的飯團,里面夾上酸菜末,蘿卜干末,肉松碎和脆油條,再來上杯熱熱香濃的甜豆漿,太讓人知足了。邊吃還邊和賣早點的老太,一起吃早餐的老頭聊天。 終于到了日月潭。這時將近中午時分,鎮上很安靜,幾乎沒什么行人,街道兩邊靜靜的開著幾家小雜貨店,不遠處的幾家餐館和旅店也不似我想象的游人如織。倒是街后面的山上,綠草間的農舍門口,有嘻笑的孩子在逗著曬太陽的小狗。 下車先去找這里的旅游咨詢中心。路過一家郵局,買了張明信片,熱情的工作人員得知我要寄回大陸,留作紀念,還額外的為我加蓋了個日月潭風景區的印章。 出郵局不遠就是旅游中心。里面也是靜悄悄的,可能是午休時間,柜臺里的女工作人員在看一本武俠小說。我拿了份地圖,研究了一下。其實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很大,以位于南投縣的日月潭為中心,周圍包括魚池鄉,水里鄉,水社山和集集山,總面積達九千公頃。區內高山丘陵,群巒疊翠,溪流湖泊,山水相連。“雙潭秋月”是臺灣著名的八景之一。由于多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這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居住在日月潭畔的臺灣原住居民——邵族,雖然目前人口僅約二百左右,可是他們獨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成為日月潭風景區的另一大亮點。 由于環潭的路線很長,而且我的時間也有限,原本打算部分路段騎單車的計劃只好放棄,可是我又不想租的士環游,既然這里的山路修的這么完善,有幾條適合游客徒步游覽的步道,于是我決定選擇一二條走一走,有時間的話,再去碼頭坐船上湖中央的小島看看。 首先決定去日月潭的涵碧步道。它是一條蜿蜒于涵碧半島的森林小徑,從碼頭附近的梅荷園開始,途經蔣介石的夏季行館涵碧樓,全長1.5公里。1970年前,由于涵碧樓的關系,梅荷園一帶是軍方管制區,一直有憲兵駐扎,現在這處位置絕佳的風景點已對民眾開放,而涵碧樓也成為高級的度假酒店。涵碧步道沿途集中了日月潭景觀的大部分精華。 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湖泊,它的名稱最早見于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1年)鄧仕安的“游水里社記”:其水不知何來,潴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為日月潭。據說日月潭其名的由來有許多說法,最普遍的是依據它的地理形貌,東北面圓大似日,西南邊狹長象月。湖中央的拉魯(lalu)島是二者的分界線。 走在潭邊磚紅色的石板臺階小道上,遠處的陽光藍天,兩邊的青山綠水,聽著鳥兒在樹林間雀躍,心情格外的舒暢。涵碧樓外高高的圍墻對面,是它的專用碼頭。此刻什么人也沒有,二只捕魚的木船靜靜的停在岸邊,“野渡無人舟自橫”,雖然這里不夠“野”,可顯然還是個好地方。 站在碼頭延伸出去的平臺上,湖光山色一覽無余,遠處的拉魯島清楚的呈現在眼前。拉魯島原是邵族部落的居住地,舊時稱為珠嶼。清朝年間,島上建有正心書院和玉島神社。臺灣收復后,此島曾稱為光華島。1999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毀壞了島上的設施。后來邵族人強烈爭取,將該島恢復為他們的祖靈祭祀保護地,謝絕游客上島參觀,并更名為拉魯島。拉魯是邵族最高祖靈pacalar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精神的寄托地。 拉魯島更遠處是湖那邊的風景,山頂上的慈恩塔在午后的陽光中留下一個寧靜的身影,它是蔣介石為紀念其母王氏而修建的。 離開碼頭,繼續往前走,看見湖邊多處有淺灘沼潭,那里長著許多叫做苦螺丁的水草,是魚蝦產卵的理想之地,這樣的濕地也為水鳥和烏龜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前日月潭湖邊有許多這樣的棲息地,可惜的是現在僅剩涵碧半島一帶保留著些許。 因為看地圖上介紹,位于6公里外的大竹湖步道可以看見日月潭的進水口,有“日月涌泉”的自然奇觀,于是打算離開涵碧步道,折回梅荷園,去看另一邊的風景。 旅游中心的附近還有一個碼頭,周圍是一些餐廳和酒吧,露天的木制平臺上,靠水的一邊種著一簇簇開的紅艷艷的花,和蔓蔓的綠藤,穿行在竹椅秋千之間,覺得如果坐在這里看斜陽落日,一定是件很美的事。 這里的湖邊有一塊塊的浮田,據說是康熙年間,農家栽種水稻用的,現在浮架上種的是野薑花等水生植物,非常有特別。走上沒幾步,便發現有一種闊葉樹,被稱為“江某”,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原來它在福建一帶被稱為“公母”,臺語諧音為“江某”,這種樹的木材主要是用來制造木屐,火柴棒和冰激淋的小木勺。 離開潭邊,再向前走,就是向上的盤山車道,自己開始走的有點氣喘吁吁。路上根本沒有什么人,只有飛馳而過的汽車,加上一邊是樹木掩映的山坡深谷,這一段路徒步行走有點危險。一般人會選擇自己開車或者租車前往。 終于來到了山頂處的文武廟,簇新的紅瓦黃檐在綠樹叢中非常醒目。看來這里是旅游團愛光顧的地方,一路上所有的人氣全集中在這里,廟對面的空地上停滿了大客車,周圍是一字排開的各種店鋪和三三兩兩的游客。回頭望,廟門楣上書有“崇文重武”幾個字,耳邊聽到的盡是大人們囑咐孩子去燒柱香,求個簽。 能文能武,當然是好事,不過實現起來就有些難度,就好像要求現代女性既要上得廳堂,又要入得廚房,集十八般武藝,樣貌,智慧,財富,總之是天地精華于一體,這樣的天仙寶寶哪是人人能做到的?我篤信“缺憾美”。 心知自己不能,索性就放棄。我只是在這里補充了一下給養,就繼續向前走了。還是對自然界的東西更感興趣一點。 轉個一個彎,剛才的喧囂就立刻消逝的無影無蹤,世界又只恢復成我一個人的了。 走不遠,就來到了松柏侖步道,這條小路早先是鹽商和邵族往返埔里的必經之路,沿途草木茂盛,蟲鳥啁啾,生態環境很好。步道的盡頭有個中正廣場,平臺有尊蔣介石的全身立像,臺階兩邊是整排的高大的松柏樹,意為萬古長青。 走出來不遠,就來到了孔雀園。它是環潭公路上的小型禽類動物園,里面除了有二百多只孔雀外,還有長尾雞,白冠雞等臺灣珍禽。公園免費參觀。對于免費的東西,我一向都不打算錯過。 園子里非常安靜,只有3,4個游客。孔雀多極了,最常見的是藍孔雀,尾部的羽毛華麗而又光澤,悠閑的散步,覓食。并不是第一次看見孔雀,可是這樣的游客和孔雀數量比還是第一次遇到,而且這里的孔雀優雅,閑適,安靜的向你展開羽毛,讓你眩目癡迷,這才讓人真正的領略到為何孔雀會成為印度王權高貴的象征。全不似在云南時,看到可憐的孔雀被武力強制開屏,供游客拍照。那時它們只是可憐的玩偶。 出了孔雀園,又走了將近1.5公里,終于來到了大竹湖步道。這里由于常年沉沙淤積,水草蔓蔓,是鷺鷥,雁鴨等水鳥的良好棲息地。順著木制的樓梯往下走,一條甬道一直伸向湖面
關鍵字: 出租車 臺灣 旅館 日月潭 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