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臺灣民間認為,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因此有冬節不吃湯圓避免年齡老化的笑談。吃冬至湯圓代表添歲的觀念,可能源自周代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歷制,南宋陸游(冬至)詩注就有「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之說,由此可見,吃冬至湯圓象征添歲的觀念形成已久。
據《臺灣府志》、《臺南縣志》、《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等文獻記載,臺灣冬至舊俗民眾會將湯圓糊在車窗、桌柜、畜欄、水井等處,謂之 「糊圓仔丁」祈求「出好丁」(生男兒),各氏族宗祠并舉行盛大祭祖儀式謂之「祭冬」,之后在宗廟堂擺設宴席,同姓宗族團圓聚餐,謂之「食祖」,臺灣目前已無此習俗。傳統農業社會,冬至是田地買賣簽訂契約之日,也是地主和佃農決定明年是否續租耕地的訂約日。田地買賣和租佃續約選訂冬至,其用意應是冬至時農作物都已收成,產權較清楚之故。
冬至也是臺灣民間預測未來氣候的依據,因為冬至是以陽歷為準,如對照農歷日期即可預知今年冬季嚴寒時期,所謂的「冬無霜」,意謂冬至如在農歷的月初,年底將會寒冷,冬至如在農歷月底要到正月或二月才寒冷,假如是在中旬則當年冬季將不會嚴寒。此外也有 「干冬節,澹過年」和「冬節澹,做孝男」之農諺,意謂冬至如天氣晴朗,過年就將下雨。假如冬至天雨,明年收成將會不好,農民會像失去父母的孝男般哭泣。
臺灣冬至習俗流傳至今,僅存搓湯圓一項民俗活動,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民的生活作息是依照農業的生產周期,節氣影響農業生產,農民按照歲時節令播種收成,但在現代工商社會中,節氣已不再支配人民的生活 ,冬至也僅存吃湯圓慶團圓的習俗。
關鍵字: 北半球 南回歸線 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