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
日月潭舊稱水沙連,位在南投縣魚池鄉,西臨頭社盆地,東有水社大山、水色盈盈、風光天成;潭畔為邵族原住民的祖居地,漢人入墾后,以其潭形半如日輪、半如月勾,而名為“日月潭。日月潭滿水位時,海拔近748.5公尺,面積更達8.3平方公里;浩瀚的水域,倚著翠巒迭嶂,晴天時,如鏡的湖水倒映青山綠樹,氣勢不凡;風雨如晦的日子里,嵐霧籠罩湖面,渲染出煙波浩渺的迷蒙,無論四季晨昏皆具韻味,以“雙潭映月名列臺灣八景。
人文掌故添佳話:日月潭為一天成的盆地,為埔里盆地群當中,位置最高,也唯一還有蓄水的一處。其湖泊雖為天然,但原本水位較現今低了許多,引注濁水溪水,使水位升高25公尺,日月潭始有豐盈的今貌,而邵族祖先發祥的珠仔“山,從此成為湖水環繞的光華“島;直到近日,才恢復“拉魯這個邵族舊名。乘船游潭是賞湖景的最佳選擇,多處游艇碼頭中,以位于涵碧樓附近及德化社兩地的規模最大;大型游湖船可供游客定點停泊,小舟則可供人自行操槳,蕩漾波心,各具風味。而24公里長的環湖公路,則如一條親水綠廊,兜風賞景,十分快意。水色山光寧靜致遠,和文武廟、孔雀園、大竹湖、德化社、玄奘寺、涵碧樓等名勝相得益彰,增添不少人文掌故。
自然步道好風光:由湖畔濕地過渡到原始闊葉林,日月潭畔的植物群落也呈現多采多姿的樣貌。當地主要的自然步道有兩條,一條是涵碧樓步道,全長1.5公里,湖景近在咫尺,卻有林蔭半遮,時有五色鳥、繡眼畫眉、山紅頭等低海拔鳥種相伴,走來輕松愉快;另一條是貓蘭山步道,沿途先經過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這里以種植阿薩姆紅茶聞名,進一步還可登上1050公尺高的日月潭氣象站,此條步道全長4.6公里,來回約需3小時。日月潭水產眾多,邵族傳統美食奇拉魚,風味也是一絕;傳統是以鹽漬后食用,油炸則是現代較普遍的調理方式。點尾活魚,搭配當地盛產的香菇、野菜,就是最道地的湖畔料理了。
景點升格再現日月光華:集集大地震,震央就落在日月潭西方12.5公里處,首當其沖的日月潭,面臨了空前未有的浩劫。或倒塌、或裂損,連光華島上的月下老人祠,也被劇震一裂為二,使得這顆湖中明珠黯失光華。前所未有的重創,也為觀光運程步入低迷的日月潭,帶來重建的契機。震后正式升格為“國家風景區的日月潭,面積也擴充至9000公頃。全區預計將規劃為湖畔休憩度假區、松柏生態展示區、大竹湖養生旅療區、德化社文化園區、青龍山歷史攬勝區及水社壩水域游憩區等,逐年建設。
拉魯島(光華島):拉魯島為邵族人的發祥圣地,漢人稱之為珠仔山、光華島;日月潭水位上漲后,島被淹去大半,名副其實成為“珠仔山。拉魯島雖小,卻有碼頭可泊岸,不少情侶喜歡登上小島,在月下老人前互許終生。
日月涌泉:臺電引濁水溪注入日月潭,出水時便會形成40公尺高的噴泉水柱,是為日月涌泉。水注每2小時噴水一次,澎湃壯觀,常能攫取游人驚異的目光。
德化社:日月潭東南畔的德化社,是邵族文化的最后根據地,這群僅余200余人,又未受到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部落風貌已面臨散失,一旁的山地文化園區,也在921集集大地震后,成為安置災民的組合屋。只有在每年農歷7月底的祖靈祭(豐年祭)期間,才能略窺其傳統風情。德化社商家集中,來這里可以吃到道地的活魚、野菜,或選購原住民的手工藝品;碼頭里泊著大小船艇,可供游湖泛舟。
慈恩塔:慈恩塔位在二龍山巔,位置醒目,是日月潭畔最著名的地標,塔采中國寶塔式建筑,共分九層,高46公尺,加上坐落在954公尺的山頂,合起來正好是1000公尺。青龍山由此緩降湖心,前對拉魯島(光華島),仿佛作勢取珠的青龍。
文武廟:在潭北山麓,依山傍水,巍峨聳立,廟宇以金黃色為主,結構穩固,占地寬廣,給人有氣勢非凡的感覺。大成殿奉祀至圣先師孔子,左右配殿奉祀武圣關羽和文昌君,自廟中遠眺,日月潭景色猶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畫,盡收眼底,讓人胸中開闊,心曠神怡。孔雀園在潭西湖畔,養有數十對五彩孔雀,都經過訓練,能表演跳舞、開屏和敬禮等,十分有趣。日月潭東岸,有一個高山族同胞村落。高山族同胞能歌善舞,舞姿優雅,歌聲動人,為秀麗的日月潭益增光彩。
日月潭還有一個景觀,那就是潭中盛產的數百個品種的名魚。當游人把魚餌朝水面拋去,一群群五顏六色的魚兒便會浮出水面向人們游來,張著嘴巴爭搶食物,金黃的、銀白的、紫色的、黑色的,模樣各顯不同。其中有一種小魚略顯憨笨,還有些害羞,總在遠處游蕩搶食,可愛極了。這種魚就是珍貴的鯁魚,在日月潭是最著名的,不僅供游人觀賞,而且它的美味可口、鮮嫩,也叫人贊嘆不已。
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這個大潭里有兩條惡龍,攬下了太陽和月亮,把它們當作珠球在潭里玩耍取樂。從此,天地漆黑一團,人們無法生活了。后來,有一位名叫大尖哥的高山族青年,在劃船姑娘水社妹的幫助下,來到湖里。一個用金箭重創惡龍的頭部,一個用繡花針刺傷惡龍的眼睛,奪回了太陽和月亮。可是,不管他們怎樣用力往天上拋,太陽和月亮就是升不起來。后來,他們倆從玉山上拔來兩棵棕櫚樹,終于把太陽和月亮頂上了天。而大尖哥和水社妹變成了兩座山,守護在大潭旁邊,這就是大尖山和水社山。之后,人們發現,潭中小島把大湖分成兩半,一半狀似日輪,一半形如月鉤,于是就把此潭命名為“日月潭。
關鍵字: 原住民 文武廟 旅行網 日月潭 月下老人 青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