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
和平島屬于基隆市中正區,位于基隆港北端、港口東側,距基隆市約4公里,占地66公頃余,目前已和臺灣本島形成『陸連島』;由于終年受到東北季風吹襲以及海浪拍打侵蝕影響,造成和平島的天然景觀奇特,加上和平島海岸屬于沉降海岸,因此造就了許多奇岸怪石的景觀,景觀獨特,政府規劃開辟為和平島濱海公園。和平島在清朝前期時稱『雞籠嶼』或『大雞籠嶼』,為北臺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在公元1870年為了要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天的基隆嶼)區隔,因此改名為『社寮嶼』,即凱達格蘭人大雞籠社房舍聚集之島嶼的意思;最早島上的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的巴賽人(katagalan basaijo);至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后才被改名為和平島。和平島海濱公園以最少的人工設施來減少對自然破壞,以維系自然生態的心來建設這美麗的自然寶藏,是北臺灣游憩攬勝及自然教學的自然教室;和平島海濱公園內奇巖異石林立,海岸奇特的海蝕地形景觀,如海蝕平臺、豆腐巖、海蝕溝、海蝕崖、風化窗、萬人堆、千迭敷、海蝕洞、蕈狀巖、獅頭巖、熊頭巖等。● 千迭敷:千迭敷的豆腐巖地形,為巖石常年受海潮侵蝕,變成一塊塊方形的巖石,遠望活像一片片梯田林立散布,蔚為奇觀。● 蕃字洞:蕃字洞位于千迭敷附近,洞長20公尺余。傳說為鄭成功攻退荷蘭人時,荷蘭人的最后據點,蕃字洞內石壁留有古荷蘭文字,如今已成為基隆的古跡之一。● 萬人堆:萬人堆位于和平島北端的巖岸,因常年受海蝕風化而形成許多奇石,貌似浴池、花瓣、梳妝臺等。分布散落四周的石頭,又如同人頭一般,因此稱為萬人堆,景觀特異。和平島雖然長年受海風吹襲,但藻生植物(紫菜、發菜、鹿角菜、
關鍵字: 和平島 基隆市 旅行網 自然生態 荷蘭人 鹿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