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站人的傳統服飾
美麗富饒的東北松嫩大草原,最早的居民都是一些游牧民族。他們與牛羊為伴,與百獸為伍,過著十分單調和清貧的草原生活。到清康熙年間,伴隨著各站道及古驛站的建立和不斷增加,特別是清廷平定“三藩”叛亂后,被降服的部分“三藩”部卒開始被清廷遣派至北方古驛站充當站丁。空曠的北國荒原終于又一次有了人煙。此后還有相當一部分“犯人”被清廷發配往北方各站當差為奴。所以,清朝時這里的居民主要還是蒙古族牧民和各臺站的“站人”。受當時生存條件及原來生活習俗的約束和影響,古時站人的服飾一般都十分講究。
這里最早的男性居民,除少數夠品級的驛站站官須著朝廷規定的“頂戴”外,其余人員服裝雖小有差異,但都很有講究。當時清廷規定,各臺站的站丁在值班時都必須穿朝廷為其專門縫制的“號坎”,而日常服飾一般都保持了云南等一帶特有的穿著習慣。那里的人們當時不分男女老幼,均蓄發盤辮子于頭頂。靠近站臺附近的居民都知道,站人夏季都不穿鞋,稱為“打赤腳”。只有去田間和草原上勞作時,為防止腳板被扎傷才有時偶爾穿上自編的草鞋。上衣為緊身緊袖,由于站人最喜歡白色,并將其視為高雅和純潔,故著裝均以白色為主。褲子雖可摻以雜色,但也還是以白色居多。形狀普遍短而肥。“站人”冬季的服飾與當地的蒙古族人相似,習慣于穿皮襖和皮褲御寒。到了清朝末年,隨著蒙荒被大量開墾,來自關內的移民開始逐步增多,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和人們生存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到了民國年間,“站人”的服飾開始逐步發生變化。男人由蓄發改為剃光頭。富貴者頭戴青緞瓜皮帽或氈制禮帽及土耳其式帽,勞動者則夏季戴草帽,亦稱“葦簾頭”,用秫秸皮或蘆葦編織而成。冬季戴饅頭形氈帽,有紅白兩種顏色。左右為半圓形帽耳,前后是半圓形小舌,一般縫以貓、狗、兔、羊、狐、貉等毛皮御寒。富貴者身穿大襟長衫、旗袍,上罩坎肩馬褂,褲子為接腰封襠便褲。勞動者則盛行無襠皮套褲,衣服布料一般為家織“大布”,多在立秋時節自行打靛染為深藍色。老年人穿大襟布衫或棉襖,青年人為對襟或套袖。富貴者腳穿緞或布制便鞋,冬穿“趟趟馬”、“趟趟牛”、“翁得”及厚皮氈鞋。農民穿牛、馬、豬皮縫制的靰鞡,內襯氈襪,氈襪外絮以柔軟的烏拉草。上述著裝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
至于清朝時期站人女人的服飾更是別有一番情趣。由于她們中的一部分是隨著男人發配而來,另一部分則是由朝廷發給銀兩從各地買來的貧家女子,所以站人女人都沒有華麗的服飾。但由于與本地蒙古族牧民長期和諧相處,她們便開始逐步習慣于戴耳環和玉制手鐲。頭發總是保持整潔光亮,無論冬夏都要系白毛巾。衣褲則與當地人大抵相同。但內衣都必須是白色的,襪子也是白色的,即使是極貧做不起白襯衣者,也要縫制一白色假領于內,只為保持喜歡穿白色衣服的習慣。站人女人與當地女人相比的另一大特點是“天足”,未有本地婦女裹足的惡習。夏季在田間勞動,擔水做飯、碾米割柴等等,一般均“打赤腳”,保持著云南一帶的特有習慣。所以當時就有“站人修頭不修腳”之說。到了民國年間,站人女子受關內移民熏染,在衣服的款式上開始逐步有所改變。如青年女子未婚時腦后梳一條長辮子,根部扎一條紅頭繩。耳環則改為耳墜子。婚后挽髻。外出時佩帶各種簪釵之類的金銀首飾,冬季外出戴耳包。老年婦女戴絨或緞制棉帽。手戴的玉或琉璃手鐲逐步向金銀過渡,冬季戴秀麗的皮或棉制套袖。中青年女子一般身穿高領緊袖長襟直達腳面的旗袍,外罩坎肩,后來改為寬袖。
新中國成立后,站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衣食住行與漢人相比已無明顯差別,服裝樣式不斷更新。新時代的站人服飾與過去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關鍵字: 傳統 大草原 康熙年間 服飾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