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安在山墻外
關東是多民族居住地區,無論是蒙族、滿族、漢族和朝鮮族,他們的住房都是“煙囪安在山墻邊”。首先,這是和關東的氣候和人們居室設置分不開的。
據《北盟會編》載:關東民眾“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棚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樺樹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南向……“這里的人們,把“土炕”視為戰勝嚴寒,度過隆冬的重要設備,因而便不能不考慮它的性能。而火從灶燃起至變為煙飛出,以柴或草的燃燒力,均為8一10米內(指平均溫熱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有的小一些,但做成“連二”火炕;滿族的炕為“萬字火炕”,其長度也在10米之內。可見,煙囪安在山墻邊,是為了延長煙火的走向,讓柴或草的熱度均保留于炕內。
煙囪安在山墻外
傳說,煙囪的底部是這家祖先亡靈的棲息之處。當老人故去七天,家人如想見其足跡,便取小灰撒于煙囪底部,并用大碗盛上水 放置在煙囪通道上。第二天早上,其灰上若有老人的足跡,水也被 老人喝去了一些,這表示老人想念家人,回來看望過了。于是,全家人都很高興。因而民間又把煙囪稱為“望鄉臺”。
這個習俗雖然是人類對靈魂的一種恐懼心理的表現,是人類早期對靈魂不滅的一種認識的印跡,但也恰恰說明了“煙囪”在人類生存中的地位。人們把它視為人們生活與生存的標記,是人們生活興旺的象征。
關鍵字: 住房 朝鮮族 民族 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