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頓節一起去看藏戲
藏戲,藏語稱“阿吉拉姆”或“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個劇種。傳統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唱腔、不同角色、不同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是一種綜合藝術。
藏戲
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面具
雪頓節中的藏戲
雪頓節除了吃酸奶,還要演藏戲。有人把雪頓節叫作藏戲節,不是沒有道理。
13世達賴時期,參加藏戲演出的團體達12個,他們是來自不同地區、具有不同風格特色的藏戲班子和藝術表演團體。即4大藍面具藏戲團體:拉薩的覺木隆,后藏仁布的江嘎爾,靠近堆地昂仁的迎巴,靠近藏北南木林的香巴;6個中等的白面具藏戲團體:雅隆的扎西雪巴,瓊結的賓頓巴、若捏嘎,尼木的塔榮、倫珠崗,堆龍的朗則娃;兩個小型的表演團體:一是曲水的希榮地方牦牛舞團體,二是工布卓巴(工布地方的單人鼓舞)。
藏歷7月初一,羅布林卡雪頓節揭開序幕。各隊都演出一些片段,頭一個獻藝的是賓頓巴和扎西雪巴,據說他們資格最老。7月初二江嘎爾隊演出,劇目是(諾桑法王》和《朗薩雯蚌》。7月初三輪到迥巴隊,《頓月頓珠兄弟》是他們的保留劇目。7月初四香巴劇團則推出《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和《赤美滾丹》等劇目。最后一天覺木隆隊壓軸,該劇團表演好,唱腔好.還穿插一些新花樣,是最受觀眾歡迎,雪頓節最精彩的表演。
藏戲的起源
關于藏戲的起源,多數人的說法是從15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
據說他建造西藏第一座鐵索橋時由于經費、人力等各種困難。雖經3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于是他想出一個辦法:把建橋民工中七位來自西藏山南的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姐妹組織起來,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教化眾人、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
由此,人們把唐東杰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有七位美貌出眾、仙女般的姐妹演出,人們便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指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現在的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因為它經過了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它真正形成自己的整套藝術形式,那是門世紀以后的事了。
藏戲的面具
藏戲面具在總體風格上保持并發揚了原始祭祀和民間藝術面具運用獸皮和粗毛線等材料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古色古香和稚拙之美,還有那種運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較為現代的材料所反映出來的即興表現的隨意性和制作上的自由性,使藏戲面具永遠保持了民間創作的自然質樸、常演常新的狀態。
藏戲面具,從主要表現虛幻荒誕的“神”的世界,邁入了主要表現世俗的“人”的世界。藏戲各個劇種,程度不同地使用了面具,特別是藍面具戲已形成了品種、式樣眾多的面具藝術。每一個面具都有著一定的象征意義,人類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在藏戲中得到更直接、更深層的表現。就如告密者和巫女,面具總是半黑半自,顯示了他(她)們兩面三刀、陰險毒辣的內心世界;年老的國王戴紅色面具,因為紅色是火的象征,意味著威嚴、猛烈;活佛、仙人、修行者使用黃色面具,這與近三百年藏傳佛教主流派黃教頗有關聯。除了人物面具外,藏戲中還有溫巴面具、神怪面具、動物面具。
戴面具演出,不僅可以更好地塑造劇中人物形象,增強藝術感染力,有助于坐在遠距離廣場上的觀眾觀看,對角色人物的直觀了解,也有助于演員對角色性格的把握和刻劃,同時也使劇本、演員和觀眾這三者在同一時空產生出更強的藝術創造效果。所以戴面具表演,在今天仍然是藏戲藝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特殊形式,從而形成了藏族戲劇體系中一大顯著的藝術特色。
藏戲的劇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近300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提煉,保留下來直到現在。如今,在西藏最流行的傳統藏戲只有八個,即《諾桑法王》、《卓娃桑姆》、《蘇吉尼瑪》、《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朗薩雯波》、《白瑪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這些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藏戲。
關鍵字: 旅游攻略 西藏 雪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