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珠林寺
敏珠林寺是西藏佛教寧瑪派的三大古寺之一,是藏傳佛教后弘期僧人盧梅middot;楚臣繞于公元十世紀末修建。公元1677年,五世達賴的經師德達林巴在原來基礎上將此寺進行重修和擴建,遂形成現在規模,同時改名為敏珠林寺。該寺以注重研習佛教經典、天文歷法、書法修辭及藏醫、藏藥等而聞名全藏,歷年的《藏歷年表》均出于此。該寺在西藏歷史上相當于綜合性的高等學府,曾為西藏社會培養了許多人才。
敏珠林寺是西藏寧瑪派的主寺,位于扎囊縣扎囊河以東的扎期區。寺院坐西朝東,四面群山環抱,山青水秀,環境十分優美。17世紀中葉由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僧人居美多吉主持興建。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軍隊侵擾西藏期間,寺院建筑遭到嚴重破壞,頗羅鼐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期間(17281747)又加以重修。
敏珠林寺面積約10萬余平方米,主殿祖拉康墻壁上繪有多頭多臂、面目猙獰的佛像,這是寧瑪派寺院的一大特點。按藏傳佛教的解釋,這些威赫忿怒的護法神靈,是寺院防御敵人和惡魔的守衛者,被稱為quot;護法神quot;。從藝術角度說,這種造型粗放、夸張的神靈形象,是西藏密宗藝術的代表。主殿第三層有兩個佛殿,其中一個喇嘛拉康佛殿內,繪有歷代著名寧瑪派喇嘛像。
敏珠林寺注重研習天文歷算、醫學,并以書法優美著稱。依以往慣例,由敏珠林寺選派高僧,一部分擔任設在布達拉宮內的僧官學院的教師,另一部分人則到門孜康負責研究歷算和編寫修訂《藏歷年表》。
敏珠林寺的僧人可以娶妻生子,在寺主的繼承上是以父子或翁婿傳承,并不完全限定在父子血統關系上。敏珠林寺在研究寧瑪派的歷史、教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敏珠林位于山南地區扎囊縣敏竹鄉敏珠林村一群山峰環抱的山谷里。東面為米友山,西面為哲布山,南面是卻丹山,北面是丹瑪山。敏珠林座西朝東,北靠山麓,正前方有一片開闊的山谷,山青水秀,地勢優越。
相傳公元十世紀未有個名叫盧梅middot;楚臣西繞的僧人,在敏珠林村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座規模不大的佛教寺廟。盧梅middot;楚臣西繞是佛教后宏時期人,970年從衛藏到康區學習佛教的十人之一。盧梅是這十人中影響最大、門徒最多的一位,他的門徒有四柱、八梁、三十二椽的說法。四柱之一的尚那囊middot;多吉旺秋于1012年在林周修建了杰拉康寺,寺成之后,盧梅曾經住持過這個寺院。當時盧梅所傳的是喇欽的教法,這種教是從多康傳進來的。
藏歷第十一繞迥火蛇年(1677年)有個名叫德達林巴middot;久民多吉的人,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重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這座有名的紅教寺院敏珠林。
敏珠林建筑規模較大,面積為10余萬平方米。圍墻為多邊形,大門原有兩座,最大一座面朝東開,現已堵塞封閉;而較小的門,則在東墻偏南拐角處,門向朝北,保存較好。有門廊,門廊內繪有壁畫,從壁畫的剝落處可以清楚的看到壁畫有兩層,里層是早期的,外層是晚期的,這說明此寺曾經過較大規模的維修。另外,早期壁畫與晚期壁畫從繪畫技巧和內容上也有所不同,晚期壁畫除繪有早期壁畫上的蓮花生等題材外,還有大象、虎、馬、云海等,外層的壁畫顏色也非常鮮艷奪目。
敏珠林僧人的生活由瓊扎倉和一些小莊園主負責供給。組織上有赤巴、卡最、格貴等人負責,民主改革前敏珠林有僧人三百多名。
敏珠林是前藏寧瑪派兩個著名寺院(一為多吉扎寺)之一,多吉扎寺早已成廢墟,而敏珠林還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因這兩座寺院所傳的伏藏不同而形成了寧瑪派的兩個小支派。敏珠林以傳授“南藏為主,附帶也傳授“三素爾以來所傳承的佛教經典。敏珠林在寺主的繼承上以父子或翁婿傳承,并不完全限定在父系血統關系上。這對研究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的興盛、發展、衰落及其傳承教義,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關鍵字: 寧瑪派 扎囊縣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