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街子古鎮(下)
從古寺出來,便有下山的小巴。由于時間尚早,我成了車上唯一的乘客,感覺像打車一樣。只花了三塊大洋,十幾分鐘的時間,從山路上七拐八拐地便到了山腳下的古鎮。
天空中飄起了毛毛細雨,雖然細小,卻滋潤著古老的街巷。古鎮還沒有完全蘇醒,巷子兩邊的店鋪和人家,多數還上著門板。一清早就開始爬山,此時肚子在咕咕抗議了。順著街道前行覓食,終于在一條街的拐角處看到了一家“阿婆傷心涼粉”。說實話,真不習慣拿涼粉當早餐,但一時也沒找到其它更合適的店鋪。
食罷出來,雨還在下。拐進另一條街,便看到了傳說中的水渠。傳說此地的居民自古就將味江和都江堰環山渠的清泉引入街道兩側的水渠,臨水而居。婦女在渠邊擇菜洗衣,洗衣的聲音與水流的叮咚之聲交相輝映,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誰曾想,這座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鎮也曾是5.12地震中的災區之一。
這座千年的古鎮,曾經目擊了宋代王小波起義;古鎮的一方水土養育了唐代“一瓢詩人”唐求,滋養了千年的銀杏、古楠。王小波起義以失敗告終,在此就不多說了。來說說這一瓢詩人唐求,他每寫完一首詩,便將詩稿團成一團,投到一個大葫蘆里。晚年病中,他將裝滿詩稿的葫蘆瓢投入味江,曰:“茲瓢倘不淪沒,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后來葫蘆漂到下游新渠鎮,有人認出是唐求的詩瓢,連忙撈起,得其中可辨詩作三十五首半。從此人們爭相傳抄,唐求也得了“一瓢詩人”這個名號。
元末明初,這座曾經繁華的古鎮因戰事不斷而百業凋敝,落沒到只剩下味江邊的河街子一條街,得名街子場,并一直沿用下來。一個不老的傳說更是從這里流傳開來。《中國通史》曾記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子朱允文曾一度神秘失蹤。而民間多位專家考證,朱允文其實就隱居在街子光嚴禪院的上古寺附近,一住就是十余年。
東張西望地在街中行走,一位好心的老人看到我這個背包客,便告訴我古街的盡頭有座廊橋,過了廊橋還有座御龍橋,到了古鎮不能不看。
廊橋,是可以遮風避雨的橋梁建筑,古鎮的老人們喜歡聚集于此,或許聊家長里短,或許談家國大事,亦或交流著其它心得,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充實著每一天的日子。
前行片刻,一尊石像矗立在眼前,若不是他手中握個大葫蘆,真要把他當成李冰。不同朝代的古人,雕成石像咋長得這么像呢?
離石像不遠,便是御龍橋了,橋前推著磚石,貌似還沒有完全竣工的樣子。橋的兩端各有一座三疊檐牌樓,檐角雕工精美。兩對石獅分別守于牌樓之前。橋下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味江了,水流并不大,也許此時不是雨季吧。據說此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卻幾經損毀,到嘉慶二十三年終于修復成功。但在5.12地震中,此橋再次損壞。在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再次修復。這樣一座古老的長橋,真是多劫多難呀!
在橋上遠眺,燈盞窩上架起的小石橋,看上去那樣秀美、那樣單薄,讓人不忍心踩上去。
再次返回古街時,店鋪全部開了門,一片祥和的景象。古井老灶前的那口八角井,依然靜靜地躺在那里,三百五十年了,鑒證著每一個晨曦與黃昏。此井深邃古老,既為古鎮居民提供飲用之水,又備防火之需。
店內的老灶青梅窖酒和相思魚,看上去極為誘人。不過對于剛吃過阿婆傷心涼粉的俺來說,肚子容量實在有限,只能作罷。
走在古老的街道中,一磚一瓦、一只水缸、一塊招牌,都散發著古韻。雨若有若無地飄灑,打濕了路面上的青石板。遠遠地,看到街的盡頭豎起一座塔。問路邊廊下小坐的居民,那是座什么塔。人家先是很怪異的表情,然后告訴俺那是字庫。想象中的字庫是收集一些怪異文字的地方,像藏經閣那樣,沒想到居然是座塔。后來看了介紹才知道,人家這個字庫是焚燒字紙的設施,建于1852年,也就是咸豐年間。只可惜此字庫已不是最原始的字庫,因為5.12地震中,該塔塔身及塔剎嚴重受損。此時看到的字庫,是不久前剛剛修復完畢的。
字庫前的廣場上還推積著一些建筑材料。四株高大粗壯的銀杏樹在廣場中心拔地而起。據說這是“一瓢詩人”唐求當年親手所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呃,快要成精了……
街口的石牌坊下方還圍著施工圍欄。古鎮的很多地方一派欣欣向榮的建設景象。據說2009年街子政府投資十個億進行全方位的建設開發,欲把古鎮打造成為一個“慢生活”休閑小鎮,并爭取在2010年5月讓古鎮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街子,加油!
(走訪時間:2009年10月)
關鍵字: 建筑材料 銀杏樹 青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