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之戀(下)
再向東行,就是古鎮的老街區了。相對之前提到的新街區來說,這里多了幾分內斂、古樸、與深邃。除了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老屋,衙門、當鋪、古樹、古寺、古戲臺、古碼頭都作為小鎮的古老元素,為這座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古鎮增添了幾分厚重感。
古龍寺,位于一條老街的拐角處,是黃龍溪古鎮中最大的一座寺院。寺院的大門的門洞很低,透著古怪。一位身著黃色僧袍的師傅坐在門洞下,游客只要捐一元香火錢,便可入寺參觀。寺內并不是很大,但絕對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那種性質。不光“五臟俱全”,甚至還多出了一座不屬于一般寺廟“配置”的三縣衙門,只要一塊錢買張票就可以進去參觀。
衙門的外圍紅磚青瓦,門口的一面鳴冤鼓格外醒目。若不是門口坐著一位身穿t恤的管理人員,我定要以為自己走進了時空隧道,這里分明就是另一個年代的另一個世界。正前方是公堂,右側有面驚堂鼓,那架勢還真是很威嚴肅穆。角落里的牢房和鍘房,也照原樣修復,看上去有點不寒而栗。院內兩側的墻上,掛滿了眾多劇組在這里拍攝影視劇的劇照。《蘇東坡》、《生人妻》、《喬老爺奇遇》,《長征組歌》、《劉伯承血戰豐都》、《國際大營救》、《無敵青城劍道》、《荒墳鬼影》、《黑鳳凰》、《千古奇冤陳世美》、《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紅樓外傳》、《小醉拳》、《海燈法師》以及《秦淮世家》等百余部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外景。想來古鎮“東方好萊塢”這個別稱也算是當之無愧了。
寺中還有兩棵古樹,具體是什么樹已經記不清了。那樹干粗壯得得幾個人才能合抱住,據說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出寺時才發現,原來那低短的門洞上方居然設有一座古戲臺,一尊金光燦燦的彌勒笑佛端坐于戲臺的屋脊之上,開懷地凝視出來進去的父老鄉親。據說每到節氣,鎮里的大戲就會在這里上演。不是節氣的時候,戲臺上便擺了一些竹桌竹椅,鎮里的老人們可以到這里來打打牌、喝喝茶、聚在一塊兒熱鬧熱鬧。
踏著長了很多青苔的古老青石板小路前行,用那雙充滿好奇的眼去打量小巷兩側賣土特產的鋪子。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江邊。江邊舶著多艘游船和游艇,這一定就是傳說中的古碼頭了。一艘快艇呼嘯著從水面上飛馳而過,小小的弧線形轉彎已使得艇身向一側傾斜,馬達聲、尖叫聲伴著歡笑聲傳到岸邊,又漸漸飄遠。兩道翻滾的白浪漸漸交融、擴散,又慢慢蕩漾開去……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大可聚上三五好友,在江邊的餐館訂些菜肴,包一條游船,把酒菜端到船上去,邊吃邊喝邊聊邊欣賞美景,別有一番風情。紅燒黃辣丁、老媽兔頭、素炒野灰灰菜、董蹄花都是古鎮的特色美食。只可惜俺是個獨行俠,又來去太匆匆,才與這別樣風情失之交臂。
在古鎮的老街老巷中穿梭幾個回合,最終還是留下了不少遺憾。在俺還沒有盡興之前,乘務員便打來了電話,說“你們定了座的得先上車,否則那么多人涌上來,我們攔都攔不住。”于是,一路小跑向古鎮外的停車場奔去。餓的神哪,停車場附近已經聚了那么多人。
告別古鎮。傳說鎮上八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六株,可俺只尋到四株;傳說古鎮至今仍采用古老的報時方式,每兩小時打一次更,俺在鎮里逛了幾個小時,卻一次也沒聽到。也許,這些遺憾只能等下次重游古鎮時再彌補了……
關鍵字: 停車場 土特產 黃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