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永陵
“永陵”座落于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 王建墓冢封土為圓形,高15米, 直徑80余米。當地老百姓一直誤傳是諸葛亮的撫琴臺,并因此而成為當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發掘時才確知是王建 的陵墓。1961年永陵正式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陵”有名,因其是我國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的、且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也是迄今在中國已經考古發掘的歷史年代最早的帝陵;“永陵”無名,則因這座墓的墓主當年治蜀效果如何,史書上很少記載。坦白說,在踏入這座陵墓參觀之前,我并不知道永陵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墓中葬了什么樣的人,實在是因為當時的住處就在永陵附近,每天出來進去總能看到那扇朱紅色的大門。出于好奇,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走進了那扇大門。
如同我們一般所見的陵墓,甬道兩邊排列著兩排石人、石獸。其中有些文臣石像十分高大,其高度與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據說是近年在陵墓附近發現的。甬道的盡頭便是陵墓,陵臺外觀為一個半圓形的土堆,其直徑有80米,高15米。陵臺之下建有一墓室,墓室的地面與室外地面基本處在同一高度,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地面帝王陵墓。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條石所砌成的基礎,對于保護封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在秦、漢、唐、宋陵墓建筑中極為少見。由于該墓穴在出土前曾遭到盜墓者的破壞,當年陵墓的面貌、規模已無從考證,但根據王建當年獨統一方,且多年國事安定的情況推測,陵墓當年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墓室之內,有十四道雙重石券,王建的棺木靜置于正中的棺床之上。棺床腰部的石壁上雕刻著彈奏琵琶、箏等樂器的樂伎,據說原形是唐朝宮廷樂隊,造形十分優美。棺床的四周腳下,有十二個半身武士俑,頂盔披甲,面靠棺床,作以抬床之狀。他們以全身之力集注于手腕之上,好像把整個棺床穩穩地抬起,雕工極其精巧。王建半身塑像端坐于墓室的盡頭,他久久地凝視著前來參觀的人們。
進入陵園后,我一直沒有看到任何講解員,可是此時卻聽到了有人講解的聲音。循聲走去,看到一群人正圍著站在陵墓地宮門口聽那個中年保安,而講解的人正是那個保安。從他口中得知了一些王建的生前的故事。他這一生還是很富有傳奇色彩的。早年王建因重罪被官府捕獲,后買通獄吏逃生。路遇一武當道士,見他“骨法甚貴”,勸其從戎。王建從軍后不久就被升遷為列校都頭。884年,王建領兵投奔流亡在外的唐僖宗李儇。僖宗感其保護有功,任命其為壁州(治今四川通江)刺史,后又封為蜀王。907年,朱溫用陰謀手段殺掉唐朝皇帝,竊取了黃巢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登上王位建立了后梁政權,王建隨后也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在戰亂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王建采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措施,勸課農桑。當時的前蜀“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成為經濟發達、人文薈萃之地,而都城成都也成了當時中國最繁華的都市。
王建軼事中最引世人注目的,是他和田令孜、陳敬瑄的關系。當初,田令孜曾收王建為義子,陳敬瑄和田令孜也是親戚。后來王建和田令孜打過幾次仗,攻打成都時,田令孜站在城頭向王建高喊:我與你相交甚厚,你為何苦苦相逼到如此地步?王建答曰:我與你確有父子之情,我豈會忘記?然而我受天子的旨意討伐不肯聽從朝廷命令的人,又怎能不盡心盡力?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的陳敬瑄聽從了田令孜的意見開城投降。但投降并沒能使田令孜和陳敬瑄得到善終。陳敬瑄被王建發配雅州(今雅安),后派人將其處死;而以義父自居的田令孜,王建覺得他的存在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在讓他做過短期的有名無實的監軍之后,便把他關在牢房里活活餓死了。按中國的傳統道德,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再說了,做皇帝的人曾當過閹臣的干兒子,總讓人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那位保安說,王建的故事可多了,由于他的主要工作職責是收票,所以不能講得太多太細。這位保安真是令我十分驚訝,很多保安都是由于種種原因初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謀生了,而他卻可以在此娓娓道來,上到白發蒼蒼的老者,下到十幾歲的學生,都在津津有味地聽他的解說。但后來仔細想想,這也不足為怪,凡是上進的人總要做好一切準備,只等那蛻變的時機到來。
陵臺外圍,有一條環形小徑,蒼松翠柏、竹影綽綽、鳥語花香,想來,在此長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陵墓的后身兒,更是建起了一個小公園,名曰“永陵公園”,園內綠樹成蔭、小橋流水,還有各式古韻雕塑,成了成都市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關鍵字: 成都 撫琴東路 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