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金沙江畔的原始膜拜
四川省甘孜州西部,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帶上,坐落著一個小小的縣城,千百年來固守金沙江畔,與西藏隔江相望。這就是白玉縣。藏文里,“白”是吉祥盛德的意思,“玉”是地方的意思,“白玉”就是“吉祥盛德的地方”。去白玉,是我多年的夙愿,因為它足夠遙遠,足夠偏僻,足夠神秘……
城因寺而名
奔騰的金沙江把狹長的山谷分為兩半,此岸是白玉,彼岸為西藏地界江達、昌都。這個依山傍水的小城令我驚訝,午后,明媚的陽光穿過樹枝,覆蓋了街道、五彩的藏式民居和藏在僧袍里透著高原紅的臉龐,一切竟如此閑適,如此靜謐,如此祥和。縣城倚靠著一座石山,因形似大象被稱之為“大象山”。一座白玉寺將整座山完全占據,廟堂與喇嘛們修行的小屋鱗次櫛比,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寺里的所有僧人身著法衣,在孔農活佛的帶領下吹響嗩吶,念誦佛經,沿著陡峭的山崖喁喁前行。那紅色、黃色的身影從山腰一直延伸至山頂,隨著山勢曲折蜿蜒,直至消失在一片經幡之中。藏民們虔誠地匍匐在僧人腳下,祈求佛祖的庇佑,直至隊伍離開才慢慢起身離去。此時的天空,竟然出現了一圈日暈。
樹葬
走入蓋玉鄉,可以看到三河交匯處岸邊的樹上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小木箱。木箱順著樹干捆綁著,長短在50至80厘米,形狀各異,卻都封了口。有的一棵樹上掛著四五個木箱,有的只有一二個,形似養蜂人搭建的蜂巢。不可思議的是,這竟是此處獨有的習俗——樹葬。
在這里,未滿13歲的孩子夭折了,家人就會將孩子的尸體擺成胎兒蜷縮的姿勢,裝入樺樹皮桶或小木箱內,由喇嘛擇日懸掛于兩河交匯處的茂密樹林中。樹葬的地點選擇非常嚴格,一是在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二是兩河或多河交匯處,三是選擇的樹木必須生長在十字路口或兩河交匯中心的草壩上,樹必須粗壯高大,枝繁葉茂。如果家里幼兒死亡率高,人們就把木箱掛在高處,女嬰死后一般掛在最下端,有的則將尸體火化后裝入泥罐內再懸掛于杉樹上。這種做法在我們看來有些難以接受,可是對當地人來說,卻象征著對亡靈深切的愛,與對家族興旺的期盼。他們認為,樹葬能讓死去的孩子經常有人陪伴,河流就是母親的乳汁,源源不斷地流入孩子的心田,如同回到母親的懷抱,能夠早日投胎升天,也防止下一個孩子再遭遇不測。
最后的原始部落
令我更意外的是,白玉至今仍存在若干以男性血緣為紐帶的大小團體——“山巖原始父系部落”。山巖,藏語意為“地勢險惡”。也許,正是波濤洶涌、礁石密布的金沙江,與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將這一帶長久與外界隔離,才使山巖成為一方秘境。也正因如此,這里至今生活著對外界來說民風彪悍神奇的父系部族,留存著父系遺風濃郁的神秘組織“戈巴”。“戈巴”,藏語意為“一個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組成的部落群”。他們以組織中男性的多少劃分大小,以其姓氏或職業名稱確定其分屬,各戈巴自成一系,互不干涉。部落內的土地、牧場、農具等所有財產則一律公有。
山巖部落的居民,都住在碉堡式的屋子里,4層6大間,其雄姿絲毫不亞于某些偏僻縣城的政府大樓。碉樓墻厚1米以上,非常結實,底層圈養牛馬,第2層為廚房,第3層住人,第4層是倉庫。站在樓頂平臺,極目四望,可將周圍動靜盡收眼底。這樣的構造,倒與侗、瑤、苗族的吊腳樓設計有幾分相似。各樓層之間以圓木搭成的樓梯相連,抽掉梯子可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
住宿情況:
康定、丹巴都有青年旅舍,登巴客棧住宿條件不錯,還有洗衣機可自助洗衣,25元/床,標間120元/間;也有其他賓館可以選擇。甘孜縣多為私人開的賓館,標間價格在80-120元之間,推薦喜馬拉雅賓館。白玉縣也有不少賓館,標間一般在60-180元不等。
飲食介紹:
以川菜、面食和藏餐為主,藏餐多為酥油茶、清茶、糌粑、青稞酒、酸奶子等等,可以嘗試。
其他信息:
1、到高原地區消耗大,可隨身準備一些零食和水果;建議多喝酥油茶,以補充體力,還可對抗高山反應。
2、高原地區氣候變化快,早晚溫差大,應注意防寒保暖。
3、川西北地區紫外線強烈、氣候干燥,要注意保護皮膚,做好防曬。
4、甘孜一帶,6月可收購蟲草,7、8月份有松茸。
5、每年農歷五月初九、初十、初十一三天是白玉寺最隆重的節日,有跳神、曬大佛、灌頂等,佛學院會專門念文殊經7日,開啟智慧甘露等,對宗教文化感興趣的人不可錯過。
關鍵字: 四川 甘孜州 白玉縣 金沙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