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登彭德林寺
噶登彭德林寺的主體是一座有150根柱頭的大殿,另外還有一個規模特別龐大的廚伙房,可供上千人就餐,其余就是僧舍,把寺院中央的空地圍成了一個四合院。每年藏歷三月十五念皇經、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元根燃燈會、各多節跳神、曬佛等宗教佛事活動都在這里舉行。
大殿里面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佛像,萬余尊的泥塑小佛像,在殿內沿著墻壁陳列開去,使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成了名副其實的萬佛殿。一幅幅描畫著佛像的唐卡畫在大殿的頂梁上高懸下來,接受著朝拜者的敬仰。幽暗中,閃爍的酥油燈雖然是星星點點,但卻把巴塘人的心靈照耀得格外亮堂。此時的噶登彭德林寺是寧靜的,靜得讓人能夠聽見酥油燈靜悄悄燃燒的聲音。從大殿出來上到二層一間小殿內,里面供奉著釋迦牟尼的七歲等身像,巴塘人將這尊用檀香木雕成的佛像叫作“松覺扎瑪。寺廟特地在佛像的旁邊置放了一架小梯,供信徒上前嗅聞它的檀香氣息,接受佛光的洗浴。關于這尊“松覺扎瑪,巴塘的民間傳說最初是由噶舉派創始人瑪爾巴從印度帶來,送給當年的木氏土司,后來安放在虎頭山上的丹戈寺里,在寺廟頻繁的遷移中,“松覺扎瑪曾經神秘地消失。后來一個巴塘農婦到丹戈寺的遺址上去挖紅泥修建房屋,從土里傳出“哎喲的呻吟聲,后來又聽到了“向左挖、“向右挖的懇求聲。農婦此時朝四周看了又看,山上并沒有旁人,于是她急忙下山向人們告知了這件事。于是,噶登彭德林寺和當時的土司一起派人前去挖掘,就挖出了這尊“松覺扎瑪。但此后土司和噶登彭德林寺又為佛像的歸屬發生了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既然“松覺扎瑪能開口講話,那就由它自己來選擇何去何從。他們將佛像臨時供奉在一頂帳篷里,雙方都派人監護,并言定第二天佛像要是面向土司的官寨,佛像就歸土司所有,如佛像面向噶登彭德林寺,此后就由噶登彭德林寺供奉。經過寺廟喇嘛們一夜的頌經祈禱,第二天,這尊“松覺扎瑪果真面向的是噶登彭德林寺的方向,于是,佛像就被迎送到了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內供奉。
關鍵字: 創始人 噶舉派 木氏土司 格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