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樓
華光樓位于閬中市區東大街南端。據《閬中縣志》記載、唐代滕王元嬰被貶作隆州(治所在今閬中)刺史,因見城衙鄙陋,遂建宮苑,名曰“隆苑。后為避唐明皇諱,改名“閬苑。華光樓有“閬苑第一樓之稱。后歷經興廢,原建筑已不存,現存華光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樓為過街門樓形式,通高30.6米,石砌臺基高8米,中開券門5米,可通行人,臺上建三重檐歇山式層頂。垂脊置蹲獸,均用琉璃燒制而成,有翠綠、紫褐、深黃等彩釉。每層均設回廊,四面門窗雕飾精美。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宋朝詩人李獻卿的《南樓》詩寫出了江山之會的勝景。華光樓是閬中的標志性建筑,根基穩固,文化積淀深厚。它橫跨大東街南頭,位于上、下華街之間,臨嘉陵江,正對南津關古渡。是一座過街門樓,三重檐,歇山式盔狀屋頂,蓋翠綠色琉璃瓦,脊飾相當繁復,重脊套人、獸、鴟吻,正脊寶珠形頂高達三米,樓身通高三十六米,四柱直木,全系木結構,各層裝花窗,十二個飛檐凌空,寶頂摩云。內有梯可以層層攀沿,四周游廊挺出供人憑欄,更有詩文匾額供人賞嘆。
樓底石拱門有1933年徐向前、李先念指揮紅四方面軍時政治處所寫的石刻標語。
關鍵字: 南津關 木結構 琉璃瓦 紅四方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