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推廣抗旱新技術
“旱地育秧,不僅節約了水,還能增產增效。”說起新學的節水旱育技術,貴州省遵義縣石板鎮樂意村的村民謝以喬興奮不已。他說,以前都是水田育稻秧,真沒想到旱地也可以,有了這門“手藝”,就不怕大旱育不了稻秧了。謝以喬的喜悅并非個例。面對特大旱災,貴州省組織了14萬名農業技術人員奔赴旱災區,深入田間地頭,大力推行節水技術、水稻旱育稀植等先進的農業適用技術,并發放指導手冊百萬余份,進行科學抗旱,力求最大程度減少旱災造成的損失。在貴州省盤縣板橋鎮薛官屯村,由于200余天無雨,2000多畝小麥基本絕收,村民損失嚴重,為了減少損失,盤縣組織幾十名農技人員幫助農民拔掉麥苗,利用離種下一季水稻還有段時間,補種一季早熟蔬菜。在板橋鎮農技推廣站站長章子材手把手的指導下,村民伍慶德小心翼翼地鋪著地膜。“蓋一層薄薄的地膜節能節水,管用嗎?”老伍種了半輩子的地,還是第一次在自家田里鋪地膜,只能又驚奇又懷疑地問章子材。“不用擔心,鋪膜以后能夠提高地溫,利于蔬菜生長,水分不易蒸發,保水效果很好,不過也要注意,遇到連續高溫天氣,薄膜要適當揭開,給土地降溫,保證2個月就可以收了,不耽誤再種水稻。”章子材說。為了讓伍慶德放心,章子材還算了一筆經濟賬,往年種一畝麥子,畝產400斤左右,能賣個400多塊錢,現在改種早熟蔬菜,畝產能達到2000斤,能收入2000元,多劃算,總比什么都不種好。“沒想到,這薄薄的一層地膜還真厲害,菜苗不僅澆水的次數減少了,每次需要澆水的量也少了,土壤保濕效果好,干的沒那么快,真是節水。”4月15日,看著田里西葫蘆苗長勢良好,個個“精神飽滿”,一片綠油油的,伍慶德開心地說,家里不僅減少了損失,自己還學到一門種植技術。目前,貴州省正充分利用現有水源,對受旱絕收地塊指導改種補種156萬畝,大力推廣水稻旱育秧、旱育稀植和玉米育苗移栽、挑水點播、地膜覆蓋等節水栽培技術,抓好集中育苗和種苗調劑,要求農機部門隨時為育苗基地提供水泵、水管、柴油機等抽水設備,確保秋糧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以上。
關鍵字: 抗旱 石板鎮 節水 貴州省 遵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