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大山
在安龍縣北部與興仁、貞豐等縣接界處,橫臥著一列蜿蜒起伏百余里的山脈,這是黔西南的名山-----龍頭大山。300平方公里的自然風景區,群山連綿,原始森林茂密,氣象萬千。主峰公龍山海拔1966.8米,為黔西南地區的第一高峰。抬頭仰望龍頭大山主峰,可見腭嘴長伸,眼睛鼓凸,狀如龍頭,龍身向東南伸展,逐漸低隱于貞豐境內。自明、清以來,龍頭大山就被列為貴州名山之一。古人有“龍山東向擁群巒,策仗入來路曲盤;古木蕭森饒畫意,危巖環拱椅奇觀的詩句描繪其景。龍頭大山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為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條件。由于森林茂密廣茂,一旦深入林中,便可能迷失方向,因此,《興義府志》上曾記載:“相傳山中所生瓜果之屬,人不可攜去、攜即不得歸路。給龍頭大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站在山巔上,貞豐縣的城鎮盡收眼底,與貞豐相鄰的興仁、安龍、冊亨幾個縣城也依稀可見。因主峰像一條巨龍昂首,就把這片自然風景區稱為龍頭大山。它屬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科學考察、登山探險和自然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整個景區由龍頭山山地風光,挽瀾鄉桫欏林、四方溶洞群和陶瓷之鄉窯上村四個景點組成。
龍頭山被多次來這里考察的中外科學家稱為是“龐大的物種自然基因庫和風景名勝區。這里地質地貌的類型多種多樣,氣候溫暖潮濕并富于變化,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既是個天然的植物園,也是個天然的動物園。珍稀的保護植物有桫欏、柏樂樹、十齒花、白辛樹,古老的子遺植物有木蘭、方竹、獼猴桃、五味子等,其中的幅花巨苔是地球上唯一僅存于這里的珍稀物種。此外還有成片的苔蘚林、山茶林和高山杜鵑林,尤其是杜鵑,有一千多畝,花開季節,萬紫千紅,分外妖嬈;珍貴的保護動物有華南虎、豹、蘇門羚、黑葉猴、穿山甲、麝、大靈貓、小靈貓、錦雞、蟒蛇等。20世紀初期,法國傳教士在龍頭山下修建天主教堂,西方的科學考察者們便接踵而來。他們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標本,原收藏于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轉移到英國倫敦博物館。直到9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在倫敦博物館發現了這些標本之后,才十分重視這里的科學考察工作。
桫欏是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植物學家稱它是植物的“活化石。它的歷史太古老了,幾億年前,它與恐龍同生共榮,并且還是恐龍的食物。大約六千萬年前,恐龍神秘地全部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許多物種,只有桫欏樹頑強地生存下來,直到今天。不過殘存下來的桫欏樹已經不多了,據估計,全世界大約共有10萬余株。在貴州的赤水有4萬多株,省內的其他地方有近萬株。在龍頭山北邊山腳下挽瀾鄉的者巖村、六音塘、竹林海、南岔河等村寨就遺存著三千多株桫欏樹。挽瀾鄉的這片桫欏林,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對于研究該地區的物種起源,恐龍的活動等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桫欏是一種蕨類植物,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河谷地洼地帶。它的生長期非常緩慢,幼年期的樣子并不好看,就像一蓬草一樣,要等到長出樹干之后才顯得亭亭玉立,風姿卓約。
四方洞景區位于龍頭山的中部山腰,因溶洞成群、四方皆洞而得名“四方洞。這里溶洞薈萃、群山競秀、峽谷幽深、神奇迷人。
這里有三個洞十分特別。它們分布在上、中、下三個層次上,上為明洞,高懸于70米高的峭壁上;下為暗洞,也稱水洞,有一條暗河從洞中奔涌而出,可以乘竹筏進洞去參觀;中間層次上的山洞與平地齊腰,可分左右兩個洞門進入其中。它是四方洞景區的主洞,當地人叫它“道洞。實際上這是古河床的遺址,500萬年前,這是一條暗河的河道,后來由于地球所經歷的幾次“造山運動,地面抬升,水位下降,降到了現在的暗河位置,這樣一來,道洞河床便坦露出來了。因此可以推斷,這里的明洞、道洞和暗洞,實際上是河床位置的更替,其間經歷了上千萬年。
道洞里面是一個景象萬千的巖溶奇觀世界,比如鐘乳石、蓮花石、瀑布石、壁畫石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現在我們就進洞去參觀hellip;hellip;
關鍵字: 挽瀾鄉 桫欏樹 風景區 黔西南 龍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