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山風情村
瑤山是一個早已聞名的地方。從荔波縣城沿樟江河順流而下30多公里,便進入了風光絕妙的小七孔景區。此地寬闊的樟江河上,有一座鋼繩橋橫空飛跨,橋兩端的兩面巨型銅鼓將粗大的繩牢牢系住,這便是銅鼓橋。
過了銅鼓橋,溯樟江河谷坡地上行幾公里,就是遠近聞名的瑤山瑤寨。這是一個新興的瑤寨,1956年經政府動員,瑤胞才告別深山,下山聚居于此地。雖是新寨,卻完好地保持著瑤族傳統的建筑風格,特別是村旁房外的圓倉,此倉呈圓柱形錐頂,頂上覆以茅草,尖頂捆扎裝飾成寶胡蘆形,下是儲糧的圓形倉庫,四周用竹,篾編成一個大的圓柱體,直徑約2米,高約2.5米,形如大囤籮。圓倉開有一小門。凡收獲的糧食,曬干后全都放進圓倉里去。圓倉的底部用四根木柱等距支起,底部用木板鑲拼嚴實。圓倉離地面2米,倉下空曠通風,可使圓倉內糧食不致郁熱受潮霉變。在圓倉底部木板與托起圓倉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個外表十分光滑,高約35公分、直徑約30公分的彩釉陶罐倒扣在柱頂部,有的用4塊光滑、平薄、邊長在2尺左右的四方石板代替,主要是用于防止狡猾的老鼠沿著木柱攀爬進圓倉。這種建于村旁戶外的圓倉,具有防火、防鼠、防潮等多種功用。圓倉之下,還是瑤族少女們互相傳授、切磋、學習刺繡技藝的好地方。
《后漢書middot;南蠻傳》記載瑤族先民“好五色衣服。清人李文琰《慶遠府志》卷十《雜志middot;諸蠻)載:“瑤人居于瑤山,男女皆蓄發,男青短衣,白褂草履;女花衣花裙,短及膝。瑤山瑤族以色彩鮮艷、設計夸張、適用美觀的獵裝而得名“白褲瑤。瑤山獵裝,褲腰緊收,褲襠十分寬松,充分保證了兩腿的靈活運動;褲管緊纏于膝部,又有效地保護了膝關節。為了防止荊叢刺劃傷,小腿還纏上綁腿。
瑤山瑤寨民風古樸,極具民俗旅游價值。
關鍵字: 小七孔 民俗旅游 瑤山 銅鼓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