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寶雞為炎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這里。炎帝陵,位于寶雞市渭濱區神龍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的場所。 炎帝,號神龍氏,為神龍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黃帝為軒轅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國語》中記載,大約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動著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產生雙胞族炎帝和黃帝,黃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遷移至中原地區。炎帝部落生活在寶雞一帶,以經營農業著名。
在寶雞市姜城堡地區,清姜河從旁流過,姜城堡背依秦嶺,隔渭河與北首嶺相望,地勢更為開闊,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土地資源。在姜城堡地區發現的姜氏城遺址,面積大約有49萬平方米。遺址中最大的房子長10.7米,寬10.5米,面積約124平方米,而北首嶺遺址中最大的房子面積僅88平方米,出土的生產工具和陶器與北首嶺的相似,并且相對先進。由此可見,姜城堡遺址時期是北首嶺氏族部落的繁榮和發展時期,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過渡時期,與傳說中的炎帝時相吻合。目前在寶雞已發現古文化遺址40多處。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發展狀大的過程。
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西發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后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生戰爭,求助于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后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后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于黃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現在湖南的酃縣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隨州也稱為神龍故里,但以寶雞的炎帝陵為最早。
寶雞是炎帝的發祥地。炎帝生于寶雞天臺山的蒙峪溝,長于姜水,是農業之神,醫藥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號神農氏。 《白虎通.號》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市區渭河南有浴圣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龍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來眾多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尋根祭組,但已祠陵損毀失修。于是,當地在神農炎帝的出生、創業與喪葬之處重修神龍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園,為炎黃子孫拜祖謁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場所。
炎帝陵分為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3部分。
每年農歷7月7日及清明節的炎帝祭日,海內外各界民眾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進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關鍵字: 北首嶺 寶雞市 旅行網 炎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