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十大怪之美食
在陜西這塊黃土地上,由于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陜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陜西十大怪”。
biangbiang面
一、 面條像腰帶
俗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面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搟厚、切寬,并稱之為“biangbiang面”。這種面煮熟以后,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
鍋盔像鍋蓋
二、鍋盔像鍋蓋
鍋盔是用麥面制成面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陜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干糧。關于鍋盔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后,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于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么講,算起來鍋盔在陜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陜西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后,放在鐵鍋里,用麥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陜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陜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辣子是道菜
三、 辣子是道菜
陜西盛產辣椒。陜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 陜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陜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陜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后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欲之功效。
泡饃大碗賣
四、泡饃大碗賣
陜西的冬季漫長、寒冷。所以,人們就要吃一些帶湯水而又熱火的飯食。于是就產生了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大肉煮饃、羊血泡饃等極受人們喜愛的種泡饃。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吃得很多。各個泡饃館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便選用了一種耀州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于是,“泡饃大碗賣”就產生了。
關鍵字: 泡饃 鍋盔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