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排場大吃頭陜西面皮系列
任何美妙的小吃,但凡進了賓館的,到了外地的,掛了招牌的,多多少少都會有點走形,陜西的名吃,恐怕除了餃子宴是大排場大規模大手筆外,其余多是鄉土氣息極濃的土貨,要吃出些味道來,還是多上旮旯里轉轉,不愁吃不到正兒八經的美食今天給大家介紹三種土鄉土色的面皮,在這些面皮里肯定能嘗出陜西的味道,美味名可口又很有鄉土氣息。
1、涼皮
最美味的涼皮
涼皮的名稱不少,在甘肅叫釀皮子,在陜西大多叫涼皮兒,在關中平原中部又多叫面皮。它的做法又分幾種,一種是機器做的,叫做攤涼皮。透明而均勻,但是較厚,我們現在叫涼皮并且最常見的就是這種,因為這是多用一種平底的鑼攤成,形狀很圓,口感也比較光滑。
2、搟面皮
香辣可口搟面皮
以陜西省岐山縣的最為出名。這種面皮是要先蒸,把洗出面筋的面團蒸個九成熟,趁熱拿出,急忙搟成極其薄的面皮,所以搟面皮多是橢圓形,這種面皮非常勁道,吃起來薄而且帶勁,另外這種做法還產生了面筋這一副產品。關于岐山搟面皮,還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岐山搟面皮最初源于300年前的康熙年間,當時岐山縣北郭鄉八畝村里有一個人叫王同江,在皇宮之中當御廚,他根據自己的豐富經驗,在烹飪實踐中摸索制作這道美食,結果深受皇后嬪妃們的喜愛,后來傳至民間。如今是西北府的名吃。
岐山搟面皮以“白、薄、軟、香”而聞名,其形似寬面,幾乎透明,津而耐嚼,再同潑油辣椒,鹽水,香醋等調料加以調和,口感極佳。當地人在夏日經常將其當為主食,就是在寒風泠冽的冬天也是桌上佳品。
3、烙涼皮
特別的搟面皮
具體的工藝我不甚了解,單知道最后成型的工序是用大鐵平底鍋烙。這種面皮極其薄,又非常筋道,可以說是集成了所有涼皮的優點而擯棄了所有缺點。尤其是涼皮的周圍一圈稍微有些干,而且表面上由于烙的緣故不是很光滑,非常容易沾上調料。真是又薄又筋又香。小時候廠外大門口外有個專門賣烙面皮的老漢,擔擔子擺個小攤兒,每次都是賣個精光。
美味副產品面筋
涼皮有一個最重要的輔料--- 面 筋。面筋是面團里洗出來的,主要是蛋白質,一團一團的用開水煮熟,再撕成小塊,象海綿一樣或者凍豆腐一樣,非常吸味。
最后關于涼皮不得不說的,是涼皮的調料。最主要的是醋,油潑辣子,其次還有醬油,鹽水,如果只用這些東西,是斷然調不出正宗的味道的,剩下還有些什么,我也只能憑猜測可能還有什么十一種神秘配料等等。但是正宗涼皮的調料,是絕對不放芝麻醬黃瓜絲或者綠豆芽的。陜西人吃東西喜歡爽利,怎么能容忍黏乎乎的芝麻醬呢?
所以說,正宗的涼皮,斷難模仿,想吃就自己走一趟罷。
關鍵字: 岐山縣 搟面皮 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