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白馬寺
572){this.height=572/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72;}"> 572){this.height=572/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72;}"> 572){this.height=572/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72;}"> 572){this.height=572/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72;}"> 572){this.height=572/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72;}"> 白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二公里處,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對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對于中外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作為東漢的國都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傳教至此,帶來大量佛教經典,漢明帝劉莊敕令按照佛教傳統式樣修建了第一座寺廟,相傳是白馬從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國馱載佛經、佛像而歸,故取名為白馬寺。白馬寺外有二匹相對而立的石馬,是宋代雕鑿,而非漢代作品。 到隋唐時期,由于佛教的興盛,白馬寺達到鼎盛時期,全國乃至世界各國大德高僧紛紛前來朝拜,這其中就有為中日友好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武則天也多次親臨,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寫有"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贊譽寺境幽雅的著名詩句。唐末期在全國范圍的滅佛,使白馬寺受到重大打擊。宋太宗趙光義又下令重修白馬寺。元至順四年(1333年),由大書法家趙孟
關鍵字: 佛教史 國務院 河南省 洛陽市 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