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靈山寺
出淇縣城向北10公里,便來到了距今約1480余年的靈山寺。清清山泉洗浴著她的肌膚,縷縷春風梳理著她的秀發,朵朵潔白的梨花插在她的鬢角,使她顯得更加嫵媚多姿了。她雖沒有杭州靈隱寺那樣氣勢恢宏,那樣大家閨秀,卻也歷史悠久,景色迷人,別有一番小家碧玉的風韻。據《淇縣志》記載,靈山寺創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公元520~526),重修于唐開元年間。唐宋時代是靈山寺的鼎盛時期,高僧云集,鐘磬陣陣,木魚聲聲;四方游客蜂擁而至,香火極盛。靈山寺名聲遠揚,當時竟驚動了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靈山寺長老法如應召到長安,向皇帝匯報寺院情況。可見靈山寺知名度之高,朝廷對靈山寺之重視。靈山寺院名聞遐邇,靈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也令歷代官員和文人騷客流連忘返。明代監察御史孫徵蘭、明代山東副使裴騫、明代主事李繼先等人,都在此留下了一篇篇吟詠靈山美景的詩文。特別是明代淇縣知縣于惠在《靈山拾景碑記》中,將靈山美景概括總結為十景:危巖少進;群峰聳翠;列柿流丹;一徑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珮;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將靈山南麓的險、靈山山峰的秀、靈山秋色的迷人、靈山龍泉的氣勢,躍然紙上,流傳至今。因時間關系和季節原因,我未能領略靈山十景,但也領略到了十景之外的妙處。寺院內的女媧宮,雕梁畫棟,飛檐斗拱,金碧輝煌,仿佛使我置身于許仲琳在《封神演義》第一回中描寫的情景;仿佛使我看到許仲琳筆下的殷紂王正在前呼后擁中前來降香的場面。旁邊一幾案上,陳放著一晶瑩如玉的五色石,上面依稀可辨各種圖案,或童稚戲耍,或飛禽走獸,或山水,或神像。一當代無名氏詩曰:未遇補天滯人間,盛世淡妝立庭前,靈性本是自然美,春夏秋冬對云煙。這就是女媧補天的五色石嗎?出女媧宮,但見西南側是高聳的女媧峰,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仿佛使我看到了上古神話中女媧的形象;仿佛她捏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龜足支撐四極、治洪水、殺猛獸的古老傳說,浮現在眼前……再環顧其它山峰,有的似猛虎蹲立,有的似神鳥展翅,有的似金龜探溪,有的似觀音下凡……雙目所及,無不成趣。繞寺后,只見一條小河清澈見底,一路彈奏著古箏琵琶,傍古剎潺潺而過,至不遠處,被一大壩攔住,成一湖。湖面上倒映著藍天、白云、綠樹、青山。三三兩兩的游船在逍遙,上面有情侶喁喁私語,與湖中心的涼亭中兩對相擁的情人,構成一幅愛的畫面。導游說,這條小河叫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如到雨季,河水就更大更深拍岸呼嘯了。我想,那時就一定能看到靈山十景中的“半巖風雨”、“九天鳴珮”、“巨崖走蛟”和“東海龍吟”了。沿石階拾級而上,來到山腰處一天然石洞前,此洞名曰千古佛洞。洞口鐫一回文聯: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依山壁有一高約兩米的佛像,入洞時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據導游說,此洞高8米,深30米,從這頭鉆進,可從那頭鉆出。凡來靈山者,無不鉆洞一試,一可與佛交心,二可祛災免病。我與文友牽手而入,頓覺此洞狹窄。洞內高低不平,曲曲折折,令人撲朔迷離。至洞出口處,須仰臥并腳蹬手扒方能出去。鉆出洞口,我長出了一口氣,頓感豁然開朗,神清氣爽。都市里的塵囂,心中的一切不快,塵世間欲望的渴求,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關鍵字: 春游 春風 淇縣 靈山 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