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大弦戲唐宋大曲繞梁三日
大弦戲的傳人之一
濮陽有民諺道:“大弦戲走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小笛子是大弦戲主奏樂器錫笛,那種美妙的錯覺,是細膩到極致的唐宋大曲給予的。
戴建平說,唐宋大曲是大弦戲主流聲腔,原汁原味流傳至今的有60余個。唐宋大曲分套曲和散曲,它的骨架是五大套曲,也是精華,可用純樂器演奏,也可歌舞樂混合演出,細吹細拉。比如《駐云飛》與《駐云聽》就是d調套曲。
因唐宋大曲在大弦戲中奇跡般完整保留,大弦戲曾被媒體稱為“唐代最后的宮廷戲班”。奇跡如何誕生?這里就從大弦戲的歷史講起。
“皇家血統”頗顯尊貴
濮陽大弦戲又名弦戲、弦子戲,當地民諺道:“三弦不動笙不鼓,呼呼笙響錫笛吐。”三弦領先,繼之笙笛,“撥棱、呼隆、得拉”三聲,藝人稱為“三滴水”。每曲必以三弦領頭,先聲奪人,故稱弦戲。
“大弦戲的大字,源于它本是唐代宮廷御戲,傳說是由唐玄宗所創。”戴建平道。
秦漢時期,樂曲已相當盛行,皇家音樂機構“樂府”分工細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樂曲各有專司,但當時樂曲是歌者隨曲而唱,像現在的大鼓、墜子等,并無角色扮演。
到了唐代,始有“戲”出現。新舊唐書《禮樂志》、《音樂志》均記載,唐玄宗酷愛音樂,尤擅橫笛,他在西安和洛陽設教坊院,組織三百伎工和數百名宮女,讓樂師教授于梨園。他別出心裁地讓站著奏樂的立部伎扮演角色,讓坐著奏樂的坐部伎配以樂曲,由此出現了“戲”之萌芽,但僅限于宮廷,并未走向社會。隨著朝代變遷,宮廷樂師離開宮廷,將其帶到民間。
被帶入民間的唐宋大曲,怎么來到濮陽并保存下來,已不可考。當地藝人世代相傳“它為唐代御戲嫡傳”,“從大弦戲保留至今的唱腔、曲牌、伴奏樂器及行規、習慣,均可找出它與梨園御戲的血緣痕跡來”。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副團長劉永生道。
先從行規習慣講起。相傳當年李隆基一到梨園,便無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樂工同臺演奏司鼓指揮,或扮上角色戲謔。人們不便稱他皇帝,尊他為老郎,他稱演員為戲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后。宋代,梨園弟子在朱仙鎮修了一座“老郎廟”,又叫“唐王廟”,奉祀唐玄宗為神。
“大弦戲演員在戲曲界曾有特殊地位,大弦戲叫御戲,大弦戲演員被業內尊為師傅。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只要大弦戲到朱仙鎮演出,群眾就敲鑼打鼓迎接,四處傳說:御戲來了,千萬別說狂話。生怕惹了老郎神。大弦戲演員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朱仙鎮老郎廟,啥時毀的不知道,廟里有塊石碑記載這些事,1955年才毀掉。”劇團書記韓雙印道。
大弦戲劇團在1955年以前一直敬奉老郎神,團里逢年過節、拜師收徒、起戲封箱、獎賞懲罰等重大活動,必先拜老郎神。團里出去演出,必先抬老郎神像上臺,并在舞臺對面神棚里安放老郎神位。
大弦戲自稱梨園正宗,從不上門賣唱,以示不辱玄宗圣明。而各地迎神廟會時,會首必親帶香燭紙炮去請大弦戲,先給老郎神燒香,磕頭放鞭炮后,大弦戲班才會前往。若幾家劇團對臺演唱,別的劇團必讓大弦戲開鑼后方開演。
當年李隆基常司鼓指揮,大弦戲就尊稱司鼓處為“九龍口”。樂隊位置按君臣排列,演員出場先拜司鼓。大弦戲分派角色時,稱演天子者為演“老郎”,稱皇冠為“老郎盔”。當年李隆基喜演丑角,大弦戲一直視丑角為大輩,“劇團團規,新來演員上場前先朝鼓師揖拜。丑角不掂勺,伙房不開飯。演戲時,其他角色在后場都有固定位置,唯獨丑角可任意走坐,不受限制,以示對玄宗尊崇。”戴建平道。
關鍵字: 唐明皇 濮陽縣 白雪 繞梁三日 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