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紫關古鎮
荊紫關地處三省交界處,境貫丹江,道扼隘口,西漢時始為草橋關,元為荊籽口,明為荊籽關口,清為荊子關,民國初取荊花呈紫色之祥意,改quot;子quot;為quot;紫quot;,荊紫關之名遂延續至今。淅川荊紫關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業古街,座落在丹江岸邊。巍巍荊紫關,背負群山,下臨清流,quot;西接秦川,南通鄂渚quot;,它憑著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發源于商洛山,注入漢水,匯入長江,因而使之成為歷史上可與運河、蜀棧并稱的我國南北三大通道之一。豐富的丹江水力資源,使得荊襄滬杭巨商大賈,直掛云帆,溯江而來。明、清時期,是荊紫關的黃金時代,沿江碼頭,船舸彌津。江東沿海日雜百貨,秦嶺伏牛山間土特產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為豫、鄂、陜附近7省商賈云集之地。曾出現quot;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大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號quot;的繁榮景象。現存古代建筑有:荊紫關古街道、關門、山陜會館、禹王宮、平浪宮、萬壽宮、法海寺、清真寺、一腳踏三省碑亭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萬壽宮 古代建筑 土特產 山陜會館 文物保護 禹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