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國家森林公園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于《詩經》:“嵩高維岳,峻極于天,遂簡稱為“嵩山。東周時因其地處“天地之中而被尊為中岳。嵩山海拔1494米,北臨黃河、洛水,南臨穎水、箕山,東西綿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嵩山緊臨九朝古都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軒轅關是秦漢八大關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游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手云集的所在。嵩山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傳說大禹的兩個妻子分別居住在這兩座山內。嵩山又是佛教勝地,這里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建成于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當時印度僧人跋陀來中國傳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該寺。由于該寺地處少室山之陰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同時這里也是少林拳法的創造地,是中華武術的發源地之一。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一大淵藪。嵩山是歷代皇帝祭岳巡游之地,所以留下了許多寺廟,是我國宗教及禪道的勝地。嵩山尤以少林寺名聞天下。少林寺不僅是“武林泰斗,更是中國佛教的禪宗祖庭。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從山西平城遷都洛陽時,在嵩山五乳峰前創建少林寺。后釋迦牟尼佛第28代弟子達摩祖師得師傅般若多羅教化,于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嵩山,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林木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穩洽,認為這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于是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在這里廣集徒眾,首傳禪宗。面壁九年后,創立了中國禪宗和少林功夫。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亦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是禪和武的世界,少林武功亦出自禪法,有“禪武同源,禪拳歸一之說。禪是武的精神本質,以禪入武,便可達到武術最高境界武學大道,也就是禪道。除武術外,少林醫法、建筑、書畫、雕刻等文化藝術,都是禪的應化,構筑出一個博大精深的禪世界。嵩山地質遺跡,具有重要意義。嵩山位于華北古陸塊南緣,嵩箕地塊的北中部。地層出露齊全,構造形跡清晰。被稱為是“五世同堂的地質博物館。嵩山雄偉險峻,氣勢磅礴,自古有中岳之稱,是中國五岳名山之一。嵩山文化的發展歷史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就已開始,現發掘有新石器遺址(八方石器遺址、穎河兩岸遺址、唐莊新石器遺址、焦河康村遺址、胡杜墳原始坑穴居遺址)五個;冶鑄遺址(告成戰國冶鐵遺址、大冶沙溝冶鐵遺趾、冶上村冶鐵遺址、冶銅遺址)四個;春秋戰國漢代古城遺址(古陽城遺址、王城崗遺址等)七個;曲河廟宋瓷窯遺址一個。古文化、古科技遺址遍及風景名勝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縮影。風景名勝區內,人類文明的產物寺、廟、宮、觀、庵、洞、壇、臺、闕、院、碑、塔等等舉目即拾。據統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二臺、三闕、一院,碑刻數百通,寶塔二百七十余座。真可謂歷代典型建筑大薈萃,藝術境界巧奪天工,是祖國少有的建筑藝術寶庫。嵩山風景名勝區內的人文景觀有142處,其中有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法王寺;有我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嵩岳寺塔;我國最古的天文臺觀星臺;最古的漢代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武術和禪宗圣地少林寺;五岳之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道場中岳廟;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最大規模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等等,足以說明嵩山這個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是名勝之鄉,文物福地。嵩山地區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三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十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十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我國歷史上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社會文明的“百科全書。嵩山自然景觀優美,東西橫臥,故有“華山如立,中岳如臥之說。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36峰,共計72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嵩山不僅有峰,而且有谷、有洞、有潭、有瀑,層巒疊嶂,林木蔥秀,一年四季,風霜雨雪,景色皆絕。嵩山有著名的八大勝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穎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和盧崖瀑布。嵩山名勝古跡遍布,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臺告城元代觀星臺。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岳廟始建于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筑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岳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關鍵字: 中華民族 名勝區 國家森林公園 少林寺 文物保護 新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