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因本縣黎族人民很早使用漢族的歷半,所以漢、黎族的傳統節日相同。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俗稱鬼節)、中秋節、冬節。經商者每月初二、十六有拜財神爺的習慣。苗族與漢、黎族部份相同,另外還有自己的節日。如舊年(相當漢族的春節)、年仔(正月十五)、禾仔(六月初六)、禾仔齋(六月初七)、新禾節(八月份,日子每年由道公擇定),圣誕節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懷念祖先和紀念英雄的傳統節日,但不燒香拜神,實質上屬于集體紀念活動日。每年農歷三月三,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匯向集中點,三五成群,圍著“篝火”,邊對山歌,表演節目,載歌載舞,有說有笑。邊烤牛肉,邊端山蘭米酒,有吃有喝,熱鬧非凡。過去慶三月三,滲雜著一些舊風陋俗。而今,增添了新的健康內容。除晚上安排文藝節目和“篝火”活動力爭上游,白天還有體育竟賽等。并發展成為全縣放假,同慶佳節的民族團結的大聚會。
特色食品。陵水人不分男女、民族,向來都習慣吃檳榔。舊《陵水縣志》載:“果屬檳榔子,凡交接必以先客,婚姻以為禮”。黎族民間有一首“一口檳榔大過天”的民歌流行至今。可見,檳榔在陵水的作用,非同小可。民間操辦紅白喜事,檳榔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凡探親訪友和說情都用檳榔或路遇朋戚、熟人,各方都習慣地從衣袋里掏出檳榔,請對方吃一口。即所謂“交接必以先客”。尤以“加攝檳榔桃叢簍葉”上等品為最體面。(誰要是做對不起人家的錯事,只要雙手送給對方兩口(成雙)檳榔,說對不起,對方很快便消了氣,是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禮節。農村中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個盛(蜆灰)的杯子,吃檳榔時,將簍葉抹上少許蜆灰同吃(少數老年人還加一些煙絲同吃)。即使外地賓客不懂吃檳榔,當主人有請時,也應該雙手接受下來,以示還禮。或者點點頭說“謝謝!不懂吃”,主人是會滿意的。檳榔又是說親的媒介,境內的漢族和黎族及其他族(不含苗族),凡托媒求婚,檳榔是必備的見面禮(苗族用煙不用檳榔),女方父母如果吃了男方求婚的檳榔,則表示同意許親。如不同意,便婉言謝絕。吃了求婚檳榔,只是表示女方同意訂婚,擇日“擔檳榔”才是正式訂婚的儀式,這就是“婚姻以為禮”。所謂“擔”,也并不是要“挑”得很多很重,一般十斤至十幾斤不等(約200個)兩頭點“紅”,以示吉祥。“擔檳榔”實質上就是送“彩禮”。禮品的多少,看家境而定。漢族多一些,黎苗族少一些。但苗族“彩禮”中一定要銀元若干個。
陵水還有一種獨特的食品“陵水酸粉”。用米粉絲、牛肉干、沙蟲干、魚餅、香菜、金瓜、白糖、酸醋、辣椒、熟花生油、醬油、鹽、生粉等十多種食料配制而成。是一種具有甜、酸、香、辣味的冷粉,特別可口,歷來城鄉居民都喜愛,故滿城擺設“酸粉攤”。外地人到此,也喜歡嘗一嘗。
兩種傳說。這里敘述環境資源、生活平衡相關的兩種傳說:
1、“正街無蟻”的傳說。相傳陵水正街(中山路)沒有螞蟻。很久以前,正街上的居民,對這回事也只知其一(無蟻),而不知其二(原因)。但是,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終于發現了它的奧秘。探索這一奧秘是從陵城墟市中出現的一樁“怪事”開始的。即為什么魚市場內每天掉在地下的魚“鱗”、魚骨頭,第二天清早,未經打掃而魚“鱗”、魚骨卻被一掃而空?有人悄悄地以觀察發現,原來是在夜里被成群的穿山甲(鯪鯉)吃光了。后來人們稱正街為“鯪鯉地”。本地人最熟悉穿山甲,它主食蟻類及白蟻(河邊鯪鯉還喜吃魚蝦),原來這地段的螞蟻巢都給穿山甲搬掉了。因此,過去正街無蟻。
2、“城內無蚊”的傳說。相傳城內無蚊,過去城內無蚊確屬事實。在調查過程中,有兩位老人曾這樣說“城內過去有許多蘇木(割羅樹)。其中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大蘇木(在今陵城鎮衛生站內,已砍伐),樹底下有個地洞,洞里有兩只好大好大的,‘蟾蜍王’,周圍的蚊子,全給這對蟾蜍王吃掉了”。又有人提供說:“城內是塊蟾蜍地”,所以“城內無蚊”。一對“蟾蜍王”吃絕了城內的蚊子,是個傳說。“蟾蜍地無蚊”和“蟾蜍王”吃絕了城內的蚊子,是個傳說。“蟾蜍地無蚊”和蟾蜍吃蚊子,卻有科學根據。也許過去城內有許多蟾蜍,因而得名“蟾蜍地”。蟾蜍主食昆蟲,最喜吃蚊子。
關鍵字: 中秋節 傳統節日 春節 苗族 財神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