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春凌霄巖
2004年3月19日,中國國土資源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揭牌儀式,陽春市的代表走上主席臺,領取了凌霄巖國家地質公園的金屬銘牌。 同一天的下午,廣東省云浮縣的村民在陽春的集上買完東西,依然沿著凌霄巖的暗河撐著小船回家,這條路,他們走了幾百年,但是今天,這條路,這條暗河,已經發生了變化。也許他們弄不明白,一條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巖洞暗河,怎么一夜之間變成了國家地質公園。 凌霄巖位于陽春北部的河朗鎮,周圍十幾座秀麗的山峰環繞,山間是平整的秧田和農舍,一條小河蜿蜒流過,在高大的凌霄巖前并沒有止步,而是穿山而過,向北流到了鄰縣云浮。在與另一條名叫玉溪的河水匯合后,又返回河朗,從此一直向南,一百八十公里之后,進入南中國海。 凌霄巖的外貌與其他相鄰的山峰并沒有太大差異,但是隨著河水走進山洞,再爬上三十多米高的一個陡坡,你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熔巖世界。凌霄巖的溶洞從地下暗河的河面算起,有177米高,全洞分為四層,第一層是一條縱貫全洞的暗河,這條河發源在陽春境內,流過山洞后便進入了另一個縣境。陽春和鄰縣的鄉民,來來往往都要從這條暗河上通過。溶洞的第二層是一個有60米高的熔巖大廳,19根巨大的石筍、石柱矗立在大廳周圍,這些石柱,有的如高達數十米的“羅漢松”,有的像層層疊疊的“蘑菇山”,更有銀光閃爍的“玉柱瓊臺”,現在,這個大廳被命名為凌霄大殿,是凌霄巖溶洞的核心部分。 在凌霄大殿的上方,還有第三層、第四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熔巖景觀。凌霄巖經過億萬年河水的沖刷、地下水的侵蝕,凌霄巖內部的巖石被水一點點吃掉了,形成了這個高不可測的山洞。在這個高不可測的山洞內部,到處都是石鐘乳、石筍和石柱,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它們生長的位置以及形狀命名的,石鐘乳長在洞頂,形狀像倒垂的銅鐘或乳房。 采訪:陽春市鐵礦公司地質工程師鐘耀清 “它的生成特點是從洞頂往下生長,那么地下這個,這個叫石筍,為什么叫石筍呢?它像平常春天在竹園里地上冒出來的竹筍一樣,所以由此而得名。那么石鐘乳生長,慢慢往下沉積,石筍是從地上往上生長,經過漫長的地質歲月以后,它們慢慢連成了石柱。” 鐘乳石、石筍和石柱,都是由石灰巖的裂縫中含有碳酸鈣的水流和水滴,緩緩地從洞頂往下滴落,在空氣中水被蒸發了,碳酸鈣慢慢地生出結晶,經過數十萬年時間,逐漸形成的。那么,它們的生長速度又多快呢? “中國有句俗話叫水滴石穿,而在凌霄巖巖洞里面,它卻是水滴石長。凌霄巖只要有滴水的活動,鐘乳石就會不斷地長長,根據專家研究,鐘乳石的增長速度大約在每一百年,才生長1-20厘米。大家可以看一看,這是一塊普通的樓梯欄桿,這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碳酸鈣沉積物。這個欄桿到今天已經修建有十年了,它上面的沉積物大約只有一毫米厚,那就可以看出來,我們這種洞穴此生化學沉積物,它的生長速度是非常緩慢的。再看一看我們后面的這個擎天玉柱,據我們用激光測量儀所測的高度,有42米高,大家可以想一想,它要多少年才能長成這么高呢?” 這就是那根擎天玉柱,誰能想到,這樣高達四十二米高的巨大石柱,就是由那些晶瑩剔透的水珠,一滴一滴的緩慢形成的。如果按照每一百年生長一厘米的速度計算,長到四十二米的高度,最少也要四十多萬年。換句話說,當北京猿人用火燒烤食物的時候,第一滴含有碳酸鈣的水珠,就濺落在凌霄大廳的平臺上了。 在熔巖結晶中,擎天玉柱算得上一位年邁的長者,凌霄巖中還有許多年輕的鐘乳石,它們的出生年齡,比擎天玉柱要晚得多。 這是凌霄巖中最年輕的石筍,僅有十五厘米高,但是它的開始形成年代,也是在一千五百年前了。當它出生時,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叫陽春的城市呢。 實際上,凌霄巖真正算得上滄海桑田。現在凌霄巖的暗河河床,是在幾萬年前形成的,地殼運動的結果,是把幾十萬年前的河床抬升到溶洞的頂層。這是一段凌霄巖的古代河床的遺跡,地質學家稱為古河床剖面,在這十多米長的河床剖面上,保留了陽春地區幾十萬年前重要的氣候信息。 “從這個剖面可以反映出一個東西,上面這曾是鈣華層,是鐘乳石碎塊與石灰巖碎塊,還有砂礫石,中間這一層是沙性土,在這一層也是鈣華層,是鐘乳石碎塊那些東西,再下來也是沙性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東西呢?這反映了當年的沉積環境、時間等東西,出現過河流斷流,所以才出現這么個東西。” 這些厚厚的碳酸鈣,覆蓋在沉寂下來的河沙上,形成了堅硬平整的巖層。幾十萬年前,這條穿過凌霄巖的河流,最少出現過兩次長時間的斷流。那段時間可能發生了氣候大變化,使這片溫暖潮濕的土地飽受旱魔的侵擾。又過了幾千年,陽春迎來了豐水期,干裂的河床上流淌起清澈的河水。在早期勘測凌霄巖溶洞的時候,地質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采訪:凌霄巖風景名勝管理區干部梁海翔 “在這河床上方,可以看到有一層古代河水沖刷巖壁所形成的波痕,這種波痕可以指示古代流水的方向,我們從凌霄巖這一組波痕可以看出來它的古代流水方向,與現代流水方向是相反的。那么是不是說明在古代某一段時期凌霄巖暗河的流水方向出現過倒流?還是在這個溶洞大廳里有一個巨大的漩渦呢?這還是一個謎。” 在凌霄巖巖洞深處,還有許多不解之謎。所以有的地質專家說,如果把凌霄巖的生長、發育、形成這些自然的不解之謎研究透了,就可以為我們國家培養兩個地質學的博士。 從南向北與凌霄巖暗河并行的,是一條名叫玉溪的河流。在河朗境內,這條玉溪連續穿過了三座山峰,形成了三個長度不等的山洞。山洞內可以劃著小船自由來往,洞頂以及兩側的巖壁上,倒懸的石鐘乳千嬌百媚,洞外的明河兩岸翠竹依依,芭蕉叢生,舟行其間,似乎有置身“世外桃源”的幻境。 這片酷似云南元陽梯田的景觀,叫金盞疊泉,它位于玉溪第一洞的一側。金盞疊泉由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魚鱗坑組成,圍堰上長滿了翠綠的苔蘚,圍堰內泉水清澈見底,當夏秋季節雨水較大時,流入圍堰的泉水就會沿著堤堰溢出,發出淙淙的聲響。 金盞疊泉上方的溶洞石壁,有許多從隙縫中流出的泉水,這些泉水沿暗河邊緣的斜坡緩緩流淌,由于空氣的氧化作用和水流速度發生變化,導致泉水中碳酸鈣形成結晶,逐漸在斜坡上形成魚鱗狀的小水坑,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水坑擴大、合并,形成層層疊疊的鈣華堤堰。 乘船經過玉溪二洞,洞口有一個生長在水中的鐘乳石,人們叫它三變石。小船由遠到近經過三變石,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可以轉變為不同的景物。曾經有一位詩人寫下了他的觀感:“遠似漁翁釣清流,近如獅子滾繡球。忽變犀牛望明月,一石三景迷輕舟”。 在第三洞的底層,玉溪河水穿洞而過,河面寬闊,河水平靜,但同凌霄巖一樣,這條河流淌的河床,也是在幾萬年前才剛剛形成。而幾十萬年前的古河床,被劇烈的地殼運動,抬升到遠離現在河床的40米高處。幾十萬年的地質變化,都在玉溪三洞中留下了歷史痕跡。 在玉溪第三洞內,有一個形狀酷似紡錘的石筍,它兩頭是尖的,中間粗大,地質學家講,這是由于洞內早期的滴水較少,中期滴水增大,晚期滴水又變小,所以才形成了這種形狀。地質學上,稱它為玉溪三洞沉淀結晶環境變化的樣板。 這些看似柔弱的溪流,是如何穿透重重大山,最終在石灰巖的腹部,鉆出這寬大幽深的溶洞呢?首先,要有石灰巖的地層結構,因為石灰巖容易被水中的酸性物質所溶解,第二底層要有破碎的結構帶,雨水開一沿著破碎帶,進入到石灰巖內部。 采訪:陽春市鐵礦公司地質工程師鐘耀清 “第三個是地下水,沿著這個已經形成的破碎帶不斷溶蝕,最后一個是溶蝕和剝蝕作用。地質工作者經過長期的野外考察,他們發現,陽春凌霄巖、春灣地區,主要是石灰巖形成的地層結構,由于若干億年前地殼活動異常強烈,造成陽春地區的地層隆起和抬升,形成了一系列山脈和丘陵,地表也因此出現了斷層和隙縫。陽春又處在亞熱帶地區,降水充沛,地面上的降水順著斷層和隙縫
關鍵字: 東西 北京 國土資源部 廣東省 陽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