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游礐石風景區
1960年11月1 3日,北圍已是凜冽寒風的季節。汕頭卻溫暖如春。生態盎然的礐石風景區接到通知,準備迎接中央領導的視察。全體員工都十分興奮。那時從汕頭北市區到南區還沒有跨海大橋,只能乘坐渡輪。車子來了,從車里走下—位慈祥的老人,雖然須發皆白,但精神煥發。原來是倍受全國人民尊敬的董必武老人。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是經過長征的“五老”之—,后來任中華人民共和同副主席。董老—進山,自然就問起這個“巖”的來歷。人們向他解釋。聽說潮汕人特別喜愛這類“石”字偏旁的字:金沙路—定要寫成金“砂”路,揭陽炮臺鎮,在文字改革以后還非得堅持用這個“炮”字不可,董老想起白天在大街土二看見的“碲碌尾”的名字,含笑而諾。 董老在人;們的陪同下,拄著手杖,興致勃勃地從垂虹二洞—上山。看到洞連洞直到山上的奇景,十分興奮。那時山上的各種設施還很簡陋。董老站在海邊的石頭土上,遙望市區,聽著市領導介紹汕頭的發展前景。董老笑瞇了眼,高興地寫—了長詩: 游礐石 隔水望闕石,但見山嵯峨。 絕海入其中,勝境亦云多。 桃苑常如春,雜花攢青螺。 竹樹頗蓊蔚,行衣拂松蘿。 曲澗漾浮區,鳧泛逐天鵝。 白云自卷舒,翠鳥飛鳴過。 高低循小徑,引接洞盤陀。 出洞復入洞,玲瓏交枝柯。 礪珂不礙眼,突兀鐵顏硪。 石林更幽靜,秀削肩相摩。 海濱風景區,洋人作行窩。 喧賓競奪主,眾怒莫奈何。 十年前奮起,掃除內外魔。 民庶會經營,賞心樂舞歌。詩中有許多經典句子為游人們所稱道,生動地描繪出闕石遠眺的境界與襟懷。其實,這詩中隱藏著董老的一種幽默:你們潮汕人不是喜歡這種帶“石”字邊的字嗎?“我就寫幾個給你們看看”,于是就有了“石嗣”“硪”這些很少見的古字。其實,這些都是形容頭磊岢險峻的狀態而已。到1965年,郭沫若郭老采此留詩。他是名揚中外的大詩人,自然看到了董老的詩,倘若他與董老比起用字之奇來,自然會有許多招數。不過,這時的政治氣候已經開始緊張,“文化大革命”的疾風暴雨即將來臨。郭老自己已經對過去的著作開始全面否定。他拼命贊揚和仿制“大躍進民歌”,不過他也承認學習的失敗。他曾經在大會上作詩:“郭老不算老,詩多好的少。”因此,這次在闕石寫的詩就非常通俗: 登礐石 礐石誠多石,汕頭一望中。 遙思鼓浪嶼,想見桃花紅。 海色分為二,洋風一掃空。 皇冠當鏟卻,驅虎有英雄。二老題詩后,更有后采人。有的雖然未能留下詩作,卻留下許多寶貴的題刻。從垂虹洞爬到山頂最高處,頓感山風拂面,眼前豁然開朗。在高大的巖石上,可以看到李爾重同志的題字: 海到盡頭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雖然引的是兩句前人詩,但刻在這里十分貼切,氣派十足,充滿了自強與自信的豪邁精神,鼓勵每位登山者到此不能止步而滿足,要鼓足干勁,向對面飄然亭迸發。
關鍵字: 北市區 董必武 跨海大橋 車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