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生活習俗
飲食
建國后,本縣人以大米為主要糧食,兼食雜糧。城鎮居民主要吃大米飯,少吃雜糧,鄉村農民以吃大米粥、飯為主,也兼吃部分番薯、木薯、芋頭等雜糧。春節期間,農村大家小戶習慣做年糕,城鎮居民習慣油炸煎堆、角仔等食品。
飲食習慣 一日三餐,城鎮人早餐一般吃粥或面條、糕點,午、晚餐吃干飯。農村大致有3種情況:較富裕的人家,早晚餐吃干飯,午餐吃粥;一般人家早餐和午餐吃粥,晚餐吃干飯;生活比較困難的家庭,一日三餐都吃粥,午餐間吃雜糧,偶然備有好的菜肴才吃干飯。至五六十年代時,橫山、河堤、龍灣等地的大部分農民家庭,一年中仍有幾個月是一日兩餐番薯粥,一餐米粥。節日,一般家庭都買些魚、肉吃干飯。親戚朋友特別是稀客到來時,吃得講究些。一般吃飯的菜要比吃粥的菜好一些。粥有白粥和菜、肉粥之分。大多數農民吃白粥的菜多為咸菜,如酸菜、成魚、成羅十、咸瓜、咸蒜頭、蒜苗、豆豉醬等。沿海漁民、農民下飯的多是自捕的魚蝦,食粥有魚汁、蟹醬、蟛蜞、螺、蝦醬等。城鎮居民吃白粥,喜歡花生米、蒜頭、咸瓜、咸魚、冬菜、榨菜、雜錦菜、蕹菜、蘿卜干、豆腐等作配菜。
宴請 舊時,婚、喪、喜、慶等宴請比較隆重。對親戚朋友,預先通知或發請貼;村中鄰會,由主人或代主人理事的登門面請。客人入座時,尊年老者或社會地位較高者為首席。女婿隨妻“回門”到岳文家坐首席,不須禮讓,但要賞給廚師“紅包”一個。
飲茶 建國前,本縣人民生活困苦,平時一般不喝茶,只是有錢人家才備有茶具飲茶。民國時期,安鋪、廉城設有茶樓,作為有錢人聊天的場所。當時,安鋪鎮內有茶樓七八家,開茶兼營包點。承辦筵席,包點有蛋糕、香甜面包、煎難、發糕、油條、酥角、糯米雞、馬蹄糕等。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又產茶葉,人們逐漸喜愛飲茶,一般家庭都備有茶具茶葉,客人到來時,主人請坐敬條遞煙,以示熱情招待;平日飯后,也自泡自飲。
酒席 宴客的酒席,分為粗席、細席、盞盤三大類。有的又以筵席的主菜名稱定名,如魚翅席、海參席、燒扣席,或稱“幾度海”、“十大碗”等。通常一席主菜有8個大菜,分裝為8個盤(碗),一個雜燴湯和一個甜湯,又稱為10大盤(碗)。8個大菜分為“四山八海”,雞、鵝(或火腿)、鴨、豬肉(或乳豬)屬“四山”,參、鮑、窩(或鱔肚)、翅、魷魚、蝦米、沙蟲、蟹肉屬“八海”。民國時期,貧富懸殊很大,喜慶酒席質量相差甚遠,一般人舉辦宴客筵席,設8個大菜2個湯、1盆面(米粉或粉仔),“四山八海”有而不全不多不精,蔬菜份量占 60%~ 70%,這樣的酒席屬粗席。有錢人家,實客講究排場,事先發柬帖,再行面請。入席時先上“三干”(紅黑瓜子煙之類)或“三濕”(果蔗茶之類),繼而上優質的“四山”:燉雞、燴鴨、燒鵝、脆皮乳豬蘸白糖,“八海”:雜燴海參場、雞絲鱔肚湯、燕窩醒酒場、燉燴鮑魚、三絲燴魚翅、甜酸魷魚卷、肉絲。沙蟲、芙蓉蟹肉;還有蝦球、肉九、意米豬腳、香甜精面共10多盤。這樣的酒席,在安鋪鎮稱之為細席。建國后,提倡勤儉節約,移風易俗,反對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在70年代以前,一切喜慶從簡。進入80年代,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每逢喜慶,設席宴客,風氣日盛。縣內較大圩鎮的酒席大同小異。如安鋪鎮的酒席,有“四山八海”,2個至4個湯,香、甜植面,共12個至14個菜;首出第一大盤,有臘腸、叉燒、豬肝、豬肚、就魚卷、蝦丸、鮮蛋、甜橙等菜拼盤。接著出其他菜式,這樣的酒席,歸類屬盞盤席。
吃飯、請客禁忌 忌吃飯時拋撒飯粒或吃完飯后碗底有殘飯,否則要遭雷擊。小孩吃飯,碗有殘剩飯粒,將來便會麻臉,或娶到麻臉妻子嫁給麻勝丈夫。吃飯時局看鏡子,犯忌會口吃。吃飯時忌用五根手指頭尖托住碗底,怕日后成乞丐。會客時,忌將空碗收走,否則有“謝客請走路”之意。忌用筷子敲打空碗,因為乞丐常常這樣做。忌把碗反如在桌面上,因為只有病人服藥后才這樣;平時扣碗,則有咒人將生病服藥之嫌。做客時忌在自己的餐具中剩有食物,否則對主人不禮貌。吃飯時不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則是很大的失禮。舊時男女不同席,男的先就席。餐畢,要等主人抬好餐具后,客人才可以離去。
服飾發型
服裝 民國期間,農民多穿土布(黃麻布或苧麻布),圩鎮居民多穿“洋布”。春秋季節,中、老年人大多穿棉布唐裝便服,青年學生則穿恤衫和中山裝。冬季,富者穿皮襖袍;中等家庭者穿棉衣服或棉袍;貧者只穿棉布單衣或麻布單衣,只有少數人才能穿上一件棉制“衛生”衣(土稱“厚笠”)。服裝顏色大都是藍、黑、紅色。50年代至60年代期間,少數農民還穿自種自織的麻布,大多數城鎮和農村群眾一般穿機織棉布。70年代以后,多穿化纖維、毛織品,男服多為藍、灰色,女裝花色較多。8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人們對美的享受欲望增強,穿著不但布質上乘(呢、絨、綢、緞、的確良等),而且款式新穎,特別是女裝,款式多樣,且不斷更新,有牛仔褲、喇叭褲、學生裙、連衣裙、中裥西裝裙、旗袍等。
帽 清代,本縣富人士儒戴紅棗帽,一般人戴束帽(褲腳帽),窮人戴葉帽,或用汗巾包頭。女人戴頭箍(或稱頭暖),款式因人而異。中青年婦女用綢緞作里,絨布鑲邊,描花繡草,稱為繡花頭箍;老婦則似素色頭箍為主。給紗帕乃是日中少婦必備御寒之物,上了年紀的婦女則用深藍色機織大晴藍布包頭,小孩子夏天戴帽箍,冬日戴狗耳帽,帽額一般都繡上“天宮賜福”或“松鶴延年”等吉祥字樣。辛亥革命后,男人剪去辮子,富裕人家除紅棗帽外,還有進口“荷蘭帽”(禮帽)。后來出現通帽、發帽。沿海地區漁民喜愛小而向上卷的蒲草帽,漁家婦女則戴帽沿向下彎的斗笠。建國后,紅棗帽、荷蘭帽相繼絕跡。人們普遍戴工人帽、麥稈帽(草帽),農民夏天還戴竹葉帽;中青年婦女包裹彩色四方圍巾。“文化大革命”時期,男女青年都喜愛戴黃色軍帽。80年代起,各種款式新穎的帽子應運而生,男童多戴海軍帽,帽額繡上“幸福兒童”或“少年海軍”等字樣;摩登少女戴五顏六色的太陽帽;成年人除了麥稈帽外,還時興白布帽。冬日,干歇職工仍以工人帽、干部帽為主。老婦戴的是黑色絨布制的或毛絨編織的的實用帽子,往日的頭箍、過髻市電頭市)甚為罕見了。
鞋襪 民國期間農村人多穿自制布鞋,少數人穿橡膠鞋(慣稱操鞋),也有穿皮鞋;野外活動(推車、挑擔)的城鄉居民還穿草鞋、膠底縛耳鞋;女的多穿圓頭繡花布鞋。剛年代初,男人夏天興穿厚底膠鞋(時稱“海陸空”鞋),冬天多穿解放鞋(膠布鞋)。70年代中期起,鞋的品種增多,有布鞋、皮鞋、橡膠鞋、塑料涼鞋、拖鞋、雨鞋、球 鞋等,高跟鞋也在部分女人中興起。70年代前,穿襪只見于干部、工人、學生;農民除節日或作客外,平時少穿襪。80年代,城鄉男女穿襪多起來,有的青年女子一年四季襪不離足,襪的種類有線襪、絲襪、錦綸襪、尼龍襪等。60年代前,農村農民多穿木屐,有拖屐、三耳屐、棕衣屐等,廉城、安鋪女子喜歡穿油漆花展。70年代后,城鄉男女穿木屐逐漸減少,現已屬罕見了。
發型 清末民初,有的男人還蓄發留辮,繼而是光頭、英裝、花旗裝、陸軍裝、高短腳西裝。少數女子剪短發,多數打一條辮子,出嫁后梳發髻,有的還織網罩住。建國后,男人發型多為西裝、勞動裝,女子剪短發或打兩條辮子。“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男以陸軍裝、女的以雙短辮為時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發稍長,婦女興起燙發,發型各種各樣,多為“波浪”、“流長”、“菊花”等。首飾 民國期間,女孩穿耳帶環,有錢人掛金質或銀質耳環、耳墜,窮人則穿線懸珠。富家子女還頸戴金、銀項圈,胸佩長命鎖。姑娘出嫁時,備有頭簪、釵、耳挖、耳環,耳墜、手鐲、腳鐲等首飾,富人金質,一般人銀質,窮人量力置辦,但必有頭簪。有錢人還盛行戴金戒指、金項鏈、套金鐲、玉鐲等。1950年后逐漸消失。80年代又興戴金戒指、金項鏈、珍珠璉,戴者多為婦女。
居宅用具
建屋習俗 建國前,城鄉建新居,一般都請“堪輿”(慣稱“看風水先生”)看地勢測方位,名為“看陽宅”。屋地定好后,又請看日子先生確定行墻基(開始砌墻)的良辰吉日始動工。開始時,先定四角,鳴炮示兆;升梁時,主人高呼“高升發財”,鳴炮慶賀。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為準)搬入去住,稱“入火”或“進宅”。入火時、請看日子先生(或懂唱進宅禮規的家境好的人)開門,一邊高呼“開門大吉”。“貴人到來”之類的吉利話,一邊鳴放鞭炮,熱烈慶賀。隨著依次進入三角燈、鏡屏。飯、米、雞等,并呼叫豬、牛、羊、雞、鵝、狗、貓,但不呼鴨,意為嘴扁不吉利。此時,還有人拿著戽斗在門前往內戽錢戽銀,邊戽邊叫,然后把戽斗和紅色“碓丫”放入正廳里面左右角,還盛上斗火,一連三天不熄。建國后,“入火”習俗仍然沿習下來,只不過形式和繁簡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國期間,農民用具很簡單,火灶以泥磚建成,盆、碗、煲、桌、椅之類,多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臥床多為平頭床。收藏被的多是平頭柜、四合箱。城鎮居民的爐灶,一般為風爐,或以灰、沙、磚建成。少數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熱水瓶、銅面盆、掛鐘、座鐘等,臥床、桌、椅均用細木精雕,廳堂擺布,雅麗大方。建國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鄉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漸由低級到高級、從低檔向高檔發展,爐灶一般改用鐵條,砌有煙囪且通風扯火,條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爐或液化石油汽爐,炊具為鋁鍋、電飯煲、壓力鍋等,碗、碟、盆、缽、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進或更新。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車、手表為群眾普遍擁有,而且組合柜、衣柜、梳妝柜。沙發椅以至鋼絲床等用具也陸續進入城鄉家庭。收音機、電視機、電風扇、縫紉機、洗衣機、電冰箱等,也逐漸為城鄉居民所擁有。
關鍵字: 大米飯 廉江 春節 雜糧 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