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舊名:見證廣州滄海桑田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廣州地區范圍已有人類活動。
廣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難得的是,廣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區中心一直沒變,廣州入“歷史文化名城”之列并非浪得虛名。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后,南海郡尉任囂始建番禺城(古廣州名)。西漢初趙佗建南越國,擴建此城為國都,人稱趙佗城,城區中心約在今越秀區東起新大新西至倉邊路、北起越華路南至中山路。漢代番禺已成全國聞名都會,三國時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擴建趙佗城。公元226年,吳國設廣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廣州得名之始。漢晉之際,廣州漸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至唐代已成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帶)成為外國商人聚居的鬧市區。城南的商鋪也越來越多,故唐末嶺南最高執政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擴建南城,其弟劉巖接兄之位后建南漢國,經濟稱雄于五代十國時期,廣州城(時稱興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樂的離宮,周邊地區漸有發展。至宋代,廣州周邊有8個衛星鎮,廣州新建三城,城區擴大。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城墻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東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清代增建東西“雞翼城”,城墻建到江邊。
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令城區外也出現繁華鬧市。明代在城西建起接待外賓的“懷遠驛”(今揚巷懷遠驛街一帶),帶旺西關,至清代十三行行商建商館、富商名宦聚居西關,更令西關成了“無寒暑、無晝夜”的繁華之地,聲名遠播,有人便以為西關一直是廣州的城區中心。十三行毀于大火后不久,沙面成了租界,外商云集,建起不少歐陸風情的建筑。民國初,拆城墻、廣州建市,市區擴大,城建不斷發展。新中國時期,廣州市區更不斷擴展,城建遠超從前,新的商業鬧市越來越多。
經濟、文化的發展,總在城建中打下印記。廣州不少老地名,反映了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人說是“五彩繽紛的謎團”一點不假。尋根問底,可圈可點,會使我們增加不少知識,更深入理解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比如西來初地,得名于南北朝梁代時印度名僧達摩來中國最初在此登岸;舊稱雙門底的北京路步行街,得名于唐末劉隱建的“雙闕”;芳村區的花地,發祥于名僧達岸于南漢時建寺講經,吸引眾多信徒聚居,以種花為業,漸成花卉之區,于清代還有“人日游花地”之俗;西湖路得名于南漢至宋代的旅游勝地西湖,今仍存藥洲遺址九曜園;康王路源于康王直街,其名為紀念南宋英勇抗敵的康將軍;橫貫幾條馬路的濠畔街,得名于明代繁華超過南京秦淮河的玉帶濠;豪賢路得名為紀念明末抗清愛國詩人黎遂球;一德路得名于反抗侵略的組織一德社學;十三行路得名于清代外貿代理行商;先烈路得名為紀念推翻清皇朝專制統治的民主革命者;新大新旁邊的昌興街,得名于回廣州投資商業的澳洲華僑蔡興、蔡昌兄弟……一個個地名故事集中起來,足可以寫成過百萬字的歷史紀實文學作品。
如果概括一下,廣州地名反映廣州歷史的有幾大類。反映城區沿革的,如大南路、文明路、大北、小北、西門口、大東門,均與舊時城門有關。反映城市經濟的,如打石街、賣麻街、槳欄路、農林路、工業大道等,可見古今經濟變化。反映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如西來初地、光塔路、懷遠驛、十三行路等。反映近現代革命英雄史跡的,如先烈路、中山路、仲元路、執信路、陵園路等。反映旅游資源的,如西湖路、荔灣路、花地、流花路、光孝路等。還有反映地理變化的、人口遷移的、民俗風情的等等。廣州的地名仿如萬花筒,你探頭細窺,一晃動便換一個彩圖,令人目不暇接。
關鍵字: 中心 歷史 廣州 統一